有專家認為,目前電改陷于停滯,發電側的市場價格機制并未建立起來,“這需要下決心推動!
財經國家周刊報道 資源定價改革,在深秋時分陷入全民熱議。
根據階梯電價的征求意見稿,本次階梯電價所增加的電費收入主要用于電網企業,一是彌補節能減排等環境成本增支因素;二是用于居民用戶電表改造支出;三是彌補由于燃料成本上漲增加的電網企業購電成本。
此方案的直接受益者是電網企業,這是部分反對階梯電價的民眾的一個理由。而其他的資源改革,也曾與電價改革一樣遭遇爭議。成品油價格改革后,亦被質疑在國際油價“跌時慢調漲時快調”。10月12日,發改委官員出面聲明,“實施階梯電價的出發點是促進節能減排,節能減排的目的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人人都將是階梯電價制度的受益者”。
一個國際公認的節能價格杠桿,卻在中國遭遇質疑。這是否與中國資源產品價格的定價機制有關?
中國電價是計劃經濟的“遺產”,被業界稱為“世界最復雜電價”,不僅品種繁多,而且交叉補貼嚴重。電壓等級越低,需要變壓的次數越多,供電成本也就越大,這是供電常識。那么,220伏的居民用電,因成本最大,本應電價最高;但在中國,其價格卻遠遠低于工商業用電。此中緣由,是因為對低成本的工商業用電收取高電價,補貼高成本的居民用電。
這形成了一個“怪圈”:因為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居民在享受低電價時,對發改委的“好心”普遍不買賬,認為此事天經地義。而發改委因考慮CPI等因素,對調整居民電價思前顧后,導致積弊日深。而矛盾之根源,在于一些部門在價格管理方面慣于使出“有形的手”。
中國能源研究會吳鐘瑚告訴《財經國家周刊》,實施居民階梯電價方向正確,但是方案和出臺時機都未設計好,“方案出臺前,和民眾溝通不夠、陽光不足”,加之目前自來水、天然氣等產品紛紛漲價,“只漲不降”的階梯電價出臺機會尷尬。
針對這場紛爭,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曾鳴告訴《財經國家周刊》,中國電價整體偏低是公認的事實,但此次的階梯電價方案“用處不是很大”,管理負擔會很重,達不到發改委設想的目的。
“發電側的價格還沒有理順,何談需求側?”在著名電力市場專家、上海大學教授言茂松看來,發改委在需求側搞居民階梯電價是“舍本逐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