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價格“漲”聲不斷
新聞前景
北京一個普通的下午……
●市民1:
肉、蛋、奶都在漲價,我這兒買的豆角兩塊五一斤。今年夏天的時候還一塊錢一斤。
●市民2:
一個這么一丁點的西紅柿兩塊多,我感覺比吃肉還要貴。
●市民3:
以前的油三塊多,現在漲到六塊多。
9月CPI漲幅3.6%再創年內新高。新漲價因素的影響主要來源于食品價格的上漲和居住價格的上漲,這兩個因素貢獻了90%。在超市、在菜市場、街頭巷尾老百姓們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就是兩個字——漲價。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表示,今年糧食和蔬菜的漲價幅度超過往年。我們做過統計,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我們國家糧食價格平均漲大概7%到8%,蔬菜價格也跟這個差不多。今年由于氣候異常、災害偏多,蔬菜價格比往年漲是超過了一倍,糧食價格也比往年高三四個百分點。
周望軍認為,從長遠來看,農產品價格,包括糧、油、肉、蛋、菜肯定還有一定的上漲空間。既然價格上漲的趨勢是一個長期的趨勢,不可逆轉,那么政府所能做的事情,或者是宏觀調控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希望把價格漲幅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控制到城市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
周望軍說,政府可以采取這么幾個措施:
第一,利用我們的儲備,包括油、肉、食糖、棉花這些大宗商品來平抑市場,價格上漲時我們可以拋售,可以投放一部分儲備保證市場供應。
第二,更深遠的層次來看,農產品漲價基本上有合理性,政府應該通過增加對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的補貼,比如說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給居民發放臨時價格上的補貼。我們在80年代上大學的時候,我記得第一次發物價補貼一個月發了10塊錢,就是我們生活費里面有50%是發的價格補貼。所以在80年代初價格上漲的過程中,群眾對社會的意見還不是那么大的。
據央視
多種食用油在廣州申請漲價
1小時內1桶油漲了20元
受大豆進口價格持續攀升、國內農產品價格上漲和消費旺季來臨等三因素影響,食用油價格近期有所上升。在廣州部分超市,進入10月份以來多個品種食用油調整了銷售價或取消了特價促銷。
22日晚上,廣州市民何先生從華潤萬家超市江燕店買了一罐5升裝的金龍魚花生油,8時多結賬時,該食用油價格為85元。隨后,他回家看到報紙說食用油可能近期要漲價,就打算多買一些放著,又折返回到貨架前,發現工作人員已經在更換價格標簽,5升裝漲到105元,當時才9時。這次調價漲幅達到24%。當時該超市內,還有顧客用購物車推著四五桶食用油,有點搶購的味道。
廣州市物價局日前表示,超市已陸續收到魯花、金龍魚、福臨門、鷹嘜等品牌的漲價申請,要求調和油漲幅10%-20%,花生油漲幅10%-15%。
據《信息時報》
批“忍耐通脹”說
專家哪懂百姓苦?
此前,8月和7月的CPI分別為3.5%和3.3%。就是在通脹壓力初顯的情況下,不少經濟專家學者在不同場合竟然建議提高通脹警戒線,力稱中國應該忍受更高的通貨膨脹。4.5%的通貨膨脹率作為警戒線是可以的,是社會可以承受的。
聽到這些高高在上的聲音,不知有多少普通工薪階層要痛心了。
考慮到這些名頭很大的經濟學家們的建議對政府決策的影響,真的叫人格外憂心忡忡,實在不知道這些專家打的什么主意?
一些經濟專家學者衣食無憂,甚至于生活富裕,哪能感知到通脹給小老百姓造成的壓力和艱難,哪里又能體會到普通工薪階層捉襟見肘的苦澀,觸摸到工薪階層的疼痛。當然,他們不必擔心通脹,他們抗通脹風險能力強,把錢投在樓市,抑或購買黃金等資源,坐等豐厚收益,哪里會想到有人會為物價上漲而吃不起蔬菜?哪里會想到小商小販為成本上漲幾元錢而睡不好覺?
高增長、低通脹是所有國家追求的目標。更何況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百姓對高物價的承受力更低,主要原因是,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完善,救濟制度較為齊全,通脹導致生活質量下降,但不會危及生存,而在中國,物價稍有上漲,大多數市民的生活就要受到影響,更可能危及那些低收入者的生存問題。更別忘了,在中國,中低收入階層占絕大多數。
大概兩三個月前,世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一針見血地指出,“窮人把錢存入銀行,實際上是補貼富人。”
林毅夫的觀點更是一種警示。期盼我們的經濟專家們多一點窮人意識、窮人觀念,多考慮民生艱辛,而不是動輒靠那些與百姓感覺相差很遠的數據和理論去談什么提高通脹警戒線,置百姓的現實感受和呼聲于不顧。更期待“平民專家”多起來。
據《工人日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