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10月16日電(記者吳濤 王攀)在中國外貿復蘇的關鍵時期,中國再次遭遇明顯上升的貿易保護主義,經貿摩擦政治化傾向明顯,且呈現出向高科技產品蔓延、應對難度加大等新動向。國內產業受到的沖擊加大,貿易救濟壓力也在加大。
中國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局長周曉燕說:“隨著各國經濟走勢出現分化,我國經濟率先回升,中國責任論、中國威脅論再次抬頭。貿易摩擦形勢復雜。”
今年以來,美國已對中國產品發起337調查13起,較去年全年增加62.5%,且案件數量還在不斷上升。今年1月至8月,中國共遭遇來自17個國家(地區)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48起,總涉案金額64.8億美元。
周小燕表示,盡管今年貿易救濟調查案件數量和涉案金額較去年呈下降趨勢,但案件的復雜程度和應對難度有增無減,并呈現出新的特點:經貿摩擦政治化,受美國中期選舉等國內政治經濟因素影響,人民幣匯率問題不斷升溫加劇中美貿易摩擦;反補貼調查有蔓延之勢。歐盟一改多年立場對中國發起反補貼調查,印度、墨西哥等也跟風而進。
值得注意的是,貿易救濟調查出現向高科技產品蔓延的趨勢,且貿易救濟措施疊加勢頭明顯。美國頻繁對中國發起337調查,該案涉及產品多為高科技產品。歐盟同時對我國數據卡產品進行反傾銷、保障措施和反補貼調查,涉案金額約41億美元,成為迄今為止中國案值最大的貿易救濟案件。
國內貿易救濟的壓力也在加大。全球復蘇的結構性障礙短期內仍難以突破,需求不足仍是國際市場的最主要特征。
“一方面,各主要經濟體為緩解市場需求低迷、失業率高企,著力擴大出口帶動經濟復蘇,對中國市場倚重更為突出,以不公平貿易方式擴大市場份額的情況有所增加。國內部分產業受到較大沖擊,生產經營陷入困境,要求政府采取救濟措施維護產業安全的呼聲高漲。”周曉燕說。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關稅水平大幅降低及取消配額、許可證等非關稅措施,貿易救濟措施成為國內產業抵御低價進口產品沖擊的主要保護手段,壓力逐步增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