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市場周刊》記者 廖宗魁】沒有任何理由支持人民幣兌美元突然貶值,尤其是在美國公布它那不大讓人放心的經濟數據的當口,貶值像一把劍直指奧巴馬——這讓人聯想起美國航母逼近中國,而中國拿什么應對?……
8月12日,人民幣大幅貶值247個基點,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從上一個交易日的6.7768上升至6.8015。8月13日,人民幣繼續貶值20個基點,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升至6.8035,人民幣一周內的貶值幾乎回吐了今年6月19日匯改以來大半的升值幅度。8月16日,人民幣繼續貶值29個基點至6.8064。
人民幣匯率或可以升得慢,但如此幅度的貶值自2005年以來還是頭一次,人民幣為何在此時一反常態?是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有彈性匯率制度的體現,對中國出口下滑的擔心,還是另有其他玄機?
市場供求決定匯率VS彈性匯率制是幌子
8月11日,由于美國6月份貿易數據公布加劇了人們對美國經濟放緩的擔心,美元指數當天大漲近2%。8月12日早間,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大幅飆升至6.8015。美元指數在連續下跌了近兩個月后,連續五日上漲,漲幅達3.1%。而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也并非只是8月12日才上升,之前兩天已經開始小幅上升,只是幅度較小,并未引起人們的注意。
中國人民幣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夏斌8月12日在日本參加會議期間表示,“人民幣貶值屬于正常現象,也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一部分。”
此前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文宣布匯改重啟,“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并進一步解釋指出,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人民幣匯率更有彈性顯然不是僅指升值,而是根據情況有升有貶。
雖然歐美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但并不存在直接的貿易競爭關系,因為歐美出口的優勢是高科技、高技術產品,而中國出口的主要是低端制造業產品。中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是新興市場國家,諸如印度、俄羅斯和東南亞等國家。當美元貶值時,人民幣升值,人民幣相對于其他新興市場貨幣的升值幅度將縮小,這有利于減少貿易競爭力的損失。
另外,從防止熱錢大規模流入的角度,人民幣匯率的變化越迷離越好。人民幣持續升值的一大危害就是熱錢的流入。2005年~2008年間,人民幣持續升值近20%,熱錢大幅潛入,不斷推高股市和房市,通貨膨脹也被抬高。
而此次匯改的時機和匯改以后人民幣的走勢,都讓投機資金有些摸不著頭腦。4、5月份,歐洲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全球經濟二次探底說法彌漫,中國貿易順差也維持在較低的水平。市場普遍預計人民幣升值將延后,央行卻一反常態,在G20會議之前宣布匯改。
在匯改之后,除了開始10天出現人民幣大幅升值外,接下來的一個多月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一直維持穩定,并未出現明顯升值的跡象。據“遠見杯”中國宏觀經濟預測,24家機構認為今年年底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為6.6757,較7月初將僅升值2%。
雖然央行在匯改聲明中指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但人民幣本就不是可自由兌換貨幣,何來市場供求呢?如果人民幣兌換是受到嚴格管制的,人民幣就不存在真正的市場供求。
如果在美元升值的時候,人民幣貶值是合理的,那么在美元貶值時,人民幣理應升值。可是自匯改重啟以來,除了初期連續大幅升值至7月2日的6.7720外,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里,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都是小幅波動。而在整個7月份美元指數貶值幅度超過5%,歐元兌美元升值了6.68%。
海關總署公布的中國貿易數據顯示,7月份中國貿易順差為287億美元,為18個月以來的最高點,連續三個月貿易順差維持高位。雖然僅以短期的貿易情況看匯率有失偏頗,但如果以“實現國際收支大體平衡”為基礎的話,人民幣匯率仿佛更應該升值,而不是貶值。
熱錢進入中國,追求人民幣升值的收益僅僅是小菜,真正的大餐永遠都是瞄準中國的股市和房市。人民幣升值的迷蹤拳,最多只能降低投機性資金在升值上的一點收益,很難決定熱錢的本質流向。市場資金對此次人民幣大幅貶值的反應并不大,美元兌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NDF)幾乎未受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上行的影響。
人民幣絕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其背后政治的推手揮之不去。美國駐中國大使洪博培7月底明確表示,“人民幣升值幅度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如果人民幣匯率僅僅是經濟條件所能決定,又何須進一步“探討”呢?人民幣重啟匯改之路,與其說是受經濟條件左右,還不如說是今年中美第一次戰略會談后的結果。
匯率正常波動VS警示美航母逼近
就在人民幣大幅貶值的前一天,美軍核動力航母“喬治·華盛頓”號與驅逐艦“麥凱恩”號一同在越南舉行了聯合軍事演習。而“喬治·華盛頓”號在7月已經參加了美韓在日本海的聯合軍事演習。
雖然“麥凱恩”號驅逐艦指揮官杰弗里·金(Jeffrey Kim)指出,“these drills were arranged several months ago”(演習在幾個月前已被安排好),但美國試圖遏制中國在南海的勢力表露無遺。美國國務卿希拉里7月23日在越南曾發表聲明指出,“The United States has national interes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美國在南海具有核心的國家利益)。
7月15日,美國參議院外交常設委員會舉行聽證會。美國國防部長副助理羅伯特·謝爾在聽證會上說:“我們將繼續在中國南海執行任務,而且美國的活動將建立在我們在該地區的利益,以及保持西太平洋地區的安全穩定的基礎上。”美國國務院官員斯科特·馬謝爾說:“北京要求美國及其他外國石油公司停止同越南伙伴在中國南海地區的活動,否則它們在中國的業務將面臨嚴重后果。我們反對任何恐嚇美國公司的舉動。我們已經直接向中國提出了我們的關切。”
面對中國的強烈抗議,美國無動于衷。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8月9日指出,“喬治·華盛頓”號在2009年10月就在黃海參加過軍事演習,今后還將繼續參加。美國五角大樓發言人杰夫·莫雷夫(Geoff Morrell)也明確表示,美韓將于未來幾個月內在黃海進行聯合軍事演習。
奧巴馬上臺以來摒棄了布什政府一貫強硬的國際外交戰略,試圖通過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來達成美國的利益。但切莫以為奧巴馬是軟柿子,在上臺以來支持率直線下降之際,其態度也愈發強硬起來。雖然奧巴馬在最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放棄了布什的“先發制人”策略,但仍然將軍事作為外交努力無效情況下的最后手段。
美國駐中國大使洪博培7月底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認為,“中美在能源方面應該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可能的能源危機。”但能源畢竟有限,你分多了,我拿到的自然就少,恐怕未來中美能源上的主旋律更多的是競爭。
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中,面對民眾的強烈譴責,奧巴馬幾乎把英國石油公司(BP)逼得退無可退。巨額的賠償費讓BP不得不賣兒賣女,但就在中石化準備出手收購BP一些資產的時候,卻遭到了拒絕。奧巴馬很清楚,美國與BP之間的矛盾再厲害,也屬于一條戰線上的,而把石油資產出售給中國則萬萬不能。
奧巴馬在阿富汗戰場上臨時換將,突顯出對中東局勢和資源控制的急不可耐。而在伊拉克戰場上撤軍,與其說是對僵持的戰局難以為繼,不如說是想節省兵力投入另一場爭奪中。
福克斯近期的民意調查顯示,92%的美國人支持攻打伊朗。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在8月初也明確表示,美國確實有攻打伊朗的計劃。
中國在2009年成為伊朗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原油出口貿易創下212億美元的歷史記錄。但隨著美國對伊朗的全面制裁,今年伊朗對中國的原油出口大幅下降。今年上半年伊朗向中國出口了902萬噸原油,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減少了30%,是今年唯一一個對中國出口原油大幅減少的國家。
這一系列能源較量,僅是未來中美能源激烈競爭的冰山一角。
人民幣自我動作VS直指美中期選舉
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與上半年中國不斷妥協不同,此次大幅貶值可謂直戳奧巴馬的痛處。
在經歷了年初復蘇之后,美國經濟已經開始明顯放緩。二季度GDP初步估計為增長2.4%,除了依然疲軟的消費外,凈出口成為拖累美國經濟的元兇。凈出口對美國GDP的貢獻由一季度的-0.31%下降到-2.78%,在6月份貿易逆差繼續擴大至499億美元之后,不少經濟學家預計二季度美國GDP增長可能下調至1.0%左右。奧巴馬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都發出了“短期刺激政策決不能退”的呼喚。
奧巴馬年初在國會山信誓旦旦地提出“出口倍增計劃”,要求美國出口在未來五年內翻一番,并強調要維護美國全球第一大貿易出口國,“世界上只能有一個第一,連半個第二都不允許存在。”
在中國貿易順差節節攀高之際,美國貿易逆差卻不斷擴大,創下了2008年10月以來的最大差距,6月份,中美貿易順差達到261.5億美元,比5月份擴大了17%。本來期望對人民幣匯率施壓來改善美國貿易狀況,但留給奧巴馬的時間不多了。
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在即,奧巴馬的“出口倍增計劃”如何向國會交代,而此時人民幣不升反貶,那些一直對奧巴馬在人民幣問題上頗有微詞的議員們能善罷甘休嗎?人民幣大幅貶值就像一把鋒利的寶劍,深深地刺向了奧巴馬。
包括舒默(Charles Schumer)在內的12名參議員8月4日在寫給奧巴馬的簽名信中給人民幣不斷施壓,“中國政府毫無疑問在操縱匯率,目的是使人民幣幣值低于應有水平,從而讓中國商品相對于美國商品獲得巨大的價格優勢。”
一旦民主黨在國會選舉中失勢,奧巴馬的日子就沒那么好過了。之前被譽為美國金融史上最大的《多德—弗蘭克法案》被簽署通過,但其在國會也僅以驚險的60票剛好通過。而奧巴馬之所以著急在國會中期選舉前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卡根和三名美聯儲理事會成員,就是怕國會中期選舉后,如果民主黨落敗,這些提名將被擱淺。
在中國反擊的牌中,握有的天量美國國債是匯率之外的另一殺手锏。歐洲債務危機期間,全球市場恐慌,歐洲花費了1100億歐元平息希臘債務問題,又掏出7500億歐元整頓整個歐債鏈條,危機才稍微平息。
美國人導演了歐洲債務危機,他應該最清楚其中的輕重。如今美國龐大的債務問題已經成為市場虎視眈眈的目標,高盛7月份外匯市場報告中指出,未來市場的目光將逐漸從歐洲債務轉向美國債務。美國7月份財政赤字為1650.4億美元,連續第22個月出現財政赤字,政府預計2010財年的赤字水平可能達到1.47萬億美元。
不是美國債務問題不嚴重,也不是市場沒有注意到,之所以未發生類似歐洲的債務危機,中國和日本對美國國債的長期支持功不可沒。一旦美國繼續挑釁,中國適當加大拋售美國國債的力度,恐怕比單純的口頭警告更為管用。中國5月份大幅減持325億美元國債,6月份繼續減持240億美元。
當然,國債殺手锏不能隨便使用,在拋售美國國債的同時,中國的美元資產也將貶值。但保持這種威懾力是需要的。
本刊記者 李德林 亦有貢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