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赫榮亮/文 現實捉弄人,今年鐵礦石協議離岸價上漲到140美元,已經疲態盡顯。現貨價格已經大幅下跌,進入5月份,鐵礦石連續下跌將近三個月,現貨到岸價為122至123美元/噸。若加上運費,中國現貨礦比協議礦低了每噸30美元。
礦價暴跌,源于中國鐵礦石需求減少,6月份我國鐵礦石進口量4717萬噸,比5月份下降473萬噸,已經連續三個月下降。與之形成鮮明諷刺,高盛們預測今年鐵礦石價格高漲,理由直接是中國需求旺盛。
其實,不是投行們不了解今年中國經濟將面臨調整。個人,比如像我,都已經預測到我國經濟增長亟待轉變,2月份并據此預計今年下半年,進口礦市場風險較高,現貨礦價將低于協議價。英明神武之高盛,怎會不知道,“非不能也,而不為也”,人家是典型“知不道”。
但,礦企,為了多收三五斗,在投行唱高礦價合唱聲中,毅然決然的選擇了短期協議礦。當時看來,這是最能掘取消費者剩余價值的定價,一點點的挑逗著鋼企的承受能力。
但現在看,三大礦山轉變定價方式,本身受益有限,同樣付出了代價。第二季度力拓公司的鐵礦石產量下滑2%,這將難以完成2010年的鐵礦石6%增產計劃,明年公司管理層將面臨著董事會的質詢。而且,后期礦石企業代價將更大,按照季度礦定價依據現貨指數原則,深幅度波動的現貨礦已經在120美元左右,第四季度季度礦價將大幅下降。由此看來,鐵礦石企業沒有從季度礦中獲得好處,反而帶來生產經營的波動,以及下游鋼鐵企業的不合作態度。
鋼企沒有得利,礦企沒有得利,那誰得利了?
零和博弈,應該有輸有贏,但這場賭局,我們同時看到兩個輸家,費解啊,費解。
環顧四周,發現黑暗中一個亮點,這就是投行。盡管高盛們沒有預測準礦價,但他們卻成功的因礦價方式轉變而得利。
礦石市場早已吸引了國際投行的注意力。礦石的市場規模,僅次于原油,但鐵礦石市場的固有特點,令投行無法下嘴。
全球鐵礦石供需相對集中。三大礦商控制70%的海運交易量,中日韓等主要消費國嚴重依賴進口,隨著中國礦石需求量增加,中國進口量占世界鐵礦石貿易量的75%。另外一個障礙,就是鐵礦石供需方們達成的年度協議價格。鐵礦石的生產集中、消費集中特點,以及年度協議價格,將投行們嚴嚴實實的擋在了門外。
現在,投行們終于看到獵物間有了分歧,投行們紛紛給礦企獻策,于是,年度協議定價的破裂,協議礦周期越來越短,礦企、鋼企生產經營環境變的復雜,以前穩定而又安全的交易方式不復存在。
但另一面,投行們的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鐵礦石金融交易大踏步前進,2009年4月,新加坡交易所推出鐵礦石掉期結算合同(SWAP),僅僅一年時間,月交易量已經在200萬噸左右,發展勢頭迅猛。另外,鐵礦石金融化開始蔓延,歐洲市場可以出現鐵礦石掉期交易。
在投行看來,鐵礦石金融衍生品中,看多、看空哪方得利不重要,最賺錢的將是他們自己。投行們,又多了一個和原油媲美的投機市場。
作者系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