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紅茹|北京報道
老百姓對于物價上漲的感受猶如“兔子跑”,可CPI卻表現為“烏龜爬”;眼看著房價呼呼地往上“竄”,而國家統計局卻說房價同比上漲了1.5%;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每當全國城鎮職工平均工資公布,許多人總感覺自己的收入“被增長”……
國際經濟環境的復雜多變,國內經濟運行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的增加,讓中國統計面臨新的挑戰。
國外的一則諺語講:一只失修的馬釘會導致一匹戰馬失蹄,一匹戰馬失蹄會導致一個士兵的失敗,一個士兵的失敗會導致一個隊伍的失敗,一個隊伍的失敗會導致一場戰爭的失敗,一場戰爭的失敗足以葬送一個民族。
不科學、不準確的統計數據就似失修的馬釘。統計數據相當于號脈,是為了發現問題,進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而差之毫厘的統計數據,有可能帶來謬以千里的政策結果。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日前表示,各級統計機構要一如既往地把搞準統計數據作為第一要務,統計數據要經得起市場和歷史的檢驗。
哪些關系國民經濟運行的重要數據屢遭質疑?又有哪些數據無法反映現實?
房價平均數
——最嚴重“失真”的數據
房價的“增長”牽動著老百姓的每一根神經。
國家統計局2月25日公布的《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9年中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5%。該數據一經公布,立刻引發了熱議,不少人覺得此數據與自己感覺到的漲幅不一致,甚至要低很多。
針對公眾的質疑,2月26日,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迅速做出回應,稱之所以和大家的感受有差距主要是時間造成的。“1.5%”是全年的平均漲幅,2009年我國房地產價格呈現前低后高的走勢,年初慘淡,年尾紅火,綜合全年漲幅并不是很高。
為了消除公眾的疑慮,國家統計局隨之將房價統計調查方案在其官網上公布。這份近1600字的方案從調查目的、調查任務、調查城市和調查范圍等七個方面詳細介紹了房地產價格調查、計算到最后出爐的整個過程。針對公眾“房價如何調查以及向誰調查”的疑惑,方案表示,房地產價格調查為非全面調查,采用重點調查與典型調查相結合的方法。調查方式采用報表與調查員實地采價相結合的方式。據悉,統計部門調查的具體對象包括房地產管理局、機關團體及部分居民等。
國家統計局的房價統計之爭尚未塵埃落定,國土資源部的一份報告又為“被降”的房價平添了新憂。
3月31日,國土資源部下屬的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全國城市地價檢測組發布了《2009年全國主要城市地價狀況分析報告》。報告顯示,2009年全國住宅平均價格為?4474元/平方米,漲幅達25.1%,為2001年以來最高水平。
同為政府部門的調查結果,“1.5%” 和“25.1%”相差了近17倍。
這個“1.5%”,被長期關注宏觀經濟數據的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袁鋼明視為“2010年最嚴重失真的數據”,“完全是個笑話”。
袁鋼明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1.5%”既掩飾了房價上漲的現象,同時也給宏觀決策提供了錯誤的信息。“這個數據看起來好像是要平息公眾的憤怒,但隨著之后更嚴重的房價上漲,造成了公眾和社會更大的不滿。”
面對社會各界對房價統計數據的質疑,國家統計局表示,會認真傾聽社會各界的意見,未來將從“數據獲取方式”和“數據發布的引導方式”兩個方面改進房價統計,并將建立與“股指”相類似的房地產價格的定級指數。
據了解,在房地產價格的“數據獲取方式”上,過去主要是根據房地產企業的填報獲得。國家統計局決定,今后除企業填報外,還要有調查人員的現場調查和相關行政記錄,以確保數據來源更加準確和可靠。在“數據發布的引導方式”上,以往是將12個月的數據平均,體現不出來一年中的波動,今后除了平均數據,還要發布年末對年末、年中對年中的對比數據統計。而類似“股指”的房地產價格的定級指數,是房價的基準,比如,把2007年、2008年的平均數做一個基數,然后任何時間的數據都和這個基數進行比較,將更加準確和科學。
地方GDP——總是超過全國數
不僅僅是房價,GDP(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幅也讓人心生迷霧。
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是,金融危機背景下,2009年全國GDP增幅為8.7%(7月2日,國家統計局將此數據修改為9.1%),但各省區市GDP總量加起來,其增速比8.7%要高得多。根據各省公布的數據,經濟增速低于8.7%的僅有3個省市。其余28個省市增速都高于8.7%,其中有兩個省超過16%……
這種怪現象仍在延續。今年一季度,各省份GDP增速的數據也出現全面高于全國數字的情況。在29個省份中,有28個省份的GDP增速高于全國11.9%的水平,其中,增速高于15%的有18個。
連續出現的不一致,讓地方GDP疑似“被增長”,也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數據統計過程中的一些顯而易見的“硬傷”。
GDP是直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所有生產成果的一個指標。我國的GDP核算始于1985年,主要采取生產法加部分行業的收入法來核算,并實行分級核算,即國家核算全國的GDP,各省核算各省的GDP。
據了解,核算GDP所需的基礎數據相當多,僅國家統計局報表中就有3000多個指標與GDP核算有關。進行大面積的調查時,如果一部分數據不真實,將直接導致GDP數據失真。
全國GDP數據與地方差異如此之大,在袁剛明看來,主要是國家在核算時,是從各個角度評估主要基礎數據,特別是利用稅收、用電量、貨運周轉量等相關指標對地區GDP數據進行綜合評估,對不符合實際情況或明顯異常的基礎數據,多數進行了下調,因而比較準確。而各地區在核算GDP時,除受限于統計力量和技術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受政績觀引導,長期一味地追求高增長。有的地方甚至還出現虛報數據的情況,加大了GDP數據的水分。
前任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曾就此作出解釋,他認為,服務業的統計制度不健全,母子公司處在不同區域、跨省經濟活動造成重復計算等因素,也促使地方統計數據高于全國。
為修正地方統計數據中存在的問題,5月,國家統計局與監察部、司法部聯合下發了關于統計執法大檢查的通知,其中,GDP等指標將是這次檢查的重點內容。
袁剛明告訴記者,要杜絕統計數據弄虛作假的行為,除嚴肅查處弄虛作假行為責任人外,更重要的是改變當前各地自行統計上報數據的方式,實行統一核算統計的方式,即由各地統計部門對下級政府所在地各項數據進行采集與核算,建立GDP等數據核算制度。
針對這一問題,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相關場合透露,將積極推進統計制度方法改革,抓緊提出國家統一核算地區GDP方案。
在職職工平均工資
——收入“被增長”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每當全國城鎮職工平均工資公布,民間總是彌漫著爭議與質疑之聲。
2009年7月,國家統計局發布消息稱,上半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14638元,月平均稅前工資約為2500元,同比增長12.9%。然而許多人的感受是,實際工資收入遠遠低于這個平均水平。在這樣的數據面前,工資“被增長”這個詞匯應運而生。
國家統計局的解釋是,他們是按年度和季度統計“職工平均工資”數據,根據“勞動統計報表制度”,以職工工資總額除以同期職工平均人數得出了平均工資。
據國務院批準發布的《關于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工資的構成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和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等六個部分;此外,單位代扣、代繳的職工個人應交納的社會保險金和個人收入所得稅也計算在內。
而工資統計的范圍包括:城鎮國有單位、集體單位和股份合作、聯營、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資和港澳臺商投資單位,但不包括私營單位、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數據收集則是由各級統計局按照季度、年度等時間要求,向全國約160萬家城鎮單位布置統計報表,各單位填寫后逐級匯總上報至國家統計局,經審核、匯總、評估后發布。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表示,按照現行統計規則,城鎮職工平均工資的統計對象,主要包括國有、集體企業、政府和事業單位等“體制內人員”以及外資、港澳臺資企業人員,私營企業員工、非全日制人員等被排除在外。而目前全國城鎮私營企業人員的數字已經很龐大,截至2008年底已達6676萬人,另外還有大約3000多萬以上被個體戶雇傭的人員,合計1億人左右,相當于現行勞動工資統計制度所包含從業人員的80%左右。
“就是因為統計的覆蓋面不夠,漏統了近半數人的工資,恰恰這一部分人的工資水平又普遍低于‘體制內人員’,所以許多人才會認為工資‘被增長’了”。蘇海南說。
對此,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回應說,今年起將正式建立年度私營單位工資統計抽樣調查制度,把私營單位納入工資統計調查的范圍。
無獨有偶。2010年2月22日,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調查司司長魏貴祥做客新華網時表示,2009年全國的城鎮居民人均收入17175元,比上一年漲了8.8%。面對這一數據,很多網友大呼“收入再一次‘被增長’”。
對此,蘇海南表示,目前我國統計部門對居民收入是采取國際上通行的抽樣調查的方法,方法本身具有科學性,不過由于我國地域遼闊,東、中、西部以及大中小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比較大,再加上這次調查對象在全國城鎮抽樣調查了6萬多戶居民,樣本量總量不算少,但跟我國城鎮5億~6億人口、上億戶家庭相比則不算大,代表性不一定很全面,因此難免會有一定程度的失真,“但無論如何,這個數據要比在崗職工平均工資要好一些。”
城鎮失業率
——靠“登記”還是靠“調查”
中國的失業率到底是多少?似乎永遠是個謎。
近年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即便在金融危機發生后的2008年和2009年,中國的城鎮登記失業率也始終保持在5%以下。而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9《社會藍皮書》稱,中國城鎮失業率已經攀升到9.4%。
失業率數字打架,讓公眾和學者對“城鎮登記失業率”數據的質疑聲四起。
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建立登記失業制度,當時還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所有的城鎮無業者都必須首先到政府勞動部門去登記,稱為“待業登記”。1994年,黨的十四大提出要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我國勞動用工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政府不再統一分配和安置,企業和勞動者開始進行雙向選擇。于是,1994年“待業登記”更名為“失業登記”。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的概念由此開始。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目前政府計算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分子是登記的城鎮失業人數,分母是城鎮從業的人數與登記失業人數之和;而在城鎮從業人員中,不包括農村勞動力。
從上述計算口徑可以看出,城鎮登記失業率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它低估了真實的失業程度,所以,統計出來數據跟公眾的感受才會大相徑庭。
盡管如此,張車偉認為該數據還有存在的必要:“統計城鎮登記失業率是城鎮失業者領取失業救濟與低保補助的依據,跟勞動社會保障部門的工作職能結合得更緊密一些,更多地是從社會保障的角度出發,對城鎮無業者提供幫助。”
現實的情況是,城鎮登記失業率難以全面反映城鎮失業狀況,不能完整地體現當今勞動力市場現狀,已經失去了基本的政策指導價值。專家呼吁,應盡快出臺更接近實際失業狀況的國際通行的“城鎮調查失業率”。這是國際勞工組織通用的指標,是通過城鎮勞動力情況抽樣調查所取得的城鎮就業與失業匯總數據進行計算的,即符合失業條件的人數占全部城鎮常住經濟活動人口的比率。
記者從國家統計局相關人士處獲悉,據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建立勞動力調查制度的通知》,國家統計局從2005年底就已經開始就城鎮調查失業率進行試點,并且已經進行了多次失業調查。
但是,國家統計局至今尚未對外發布城鎮調查失業率的相關數據。國家統計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主要是因為我國的“十一五”規劃是以登記失業率為考核目標的,如果再公布調查失業率,跟考核目標對應不上。目前,國家統計局正在和相關部門協調,爭取在“十二五”規劃時期,城鎮調查失業率能夠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
據了解,目前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擬在報請國務院同意后,將在“十二五”期間正式采用調查失業率,預計未來調查失業率將成為國家調控的主要目標。
CPI——引發爭議的數據
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一個反映通貨膨脹水平的宏觀指標,也是國家進行經濟決策、價格總水平監測和調控及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指標。CPI直接關系到日常生活,當CPI增幅大于3%時,稱之為通貨膨脹;而當CPI增幅大于5%時,稱之為嚴重的通貨膨脹。
近年來,關于CPI數據是否反映真實通脹水平的爭議一直沒有間斷過。
最近一次網民跟國家統計局的叫板,源自5月份蔬菜價格“發燒”。5月,國家統計局發布4月份統計數據顯示,全國CPI環比上漲0.2%,同比上漲2.8%。但在大蒜價格暴漲,綠豆價格連創新高的情況下,這樣一個與公眾感受“大相徑庭”的CPI數據,讓人無法接受。有人戲稱,老百姓的感受是“兔子跑”,而統計數據顯示的是“烏龜爬”。
針對質疑,國家統計局城市司副司長龐曉林公開回應說,CPI是一個總體指標,反映的是價格總水平,是8大類商品(包括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加權計算后的綜合平均數,其中既包含有上漲的品種,也包括了下跌的品種。如果拿CPI跟每天上街買東西所接觸的每一種商品去比較,往往會產生誤解或錯覺。龐曉林同時強調,我國CPI的生產過程及其計算方法是科學的,計算結果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盡管如此,“孤芳自賞”的CPI無法平息公眾的質疑,居高不下的房價走勢也成為人們質疑CPI的又一因素。
今年年初火爆的房地產市場讓很多人記憶猶新。全國的樓市價格尤其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的價格節節攀升,房地產行業一下子從“冬天”到了“夏天”,這個變化讓老百姓始料未及。
目前,在我國的CPI計算中,房價的波動沒有列入,而房租的一舉一動都列入其內。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袁鋼明向《中國經濟周刊》解析,因為購房是一種投資行為,有很強的投機性,不是經常性行為;如果把房價統計進去,就相當于把股市價格統計進去一樣。
“如果把房價統計到某一個月當中去,整個消費結構就發生了重大變化,無法真實體現這個月居民的日常消費所發生的變化。” 袁鋼明說。
國家統計局雖然沒有把房屋價格納入進來,但CPI還是考慮了城鄉居民居住類的消費。目前我國CPI居住類調查的項目包括:建房及裝修材料;租房,主要是公房房租、私房房租;水、電、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煤炭的花費等。這些項目實際上都是與房價密切相關的。據悉,世界大多數國家也都沒有把房價計算到居民日常消費中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