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實施收入倍增計劃時各產業全面開花跟咱很像
條件達標中國“翻薪”并不難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并不是新名詞,早在1960年,日本就已率先實施。
盡管在實施之前,這個計劃也飽受詬病,但當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目標后,老百姓實際收入增加了一倍,也讓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日本之前的成敗得失,也許能為我們即將出臺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提供一個很好的范本。
翻薪歷史
日本小餐館
成為“倍增計劃”搖籃
上世紀50年代末,池田勇人和一群學者定期在東京一家餐館舉行聚會。作為主管日本經濟工作的主要人物,這個聚會是池田的智囊班子“宏池會”每周的必修課。也就在這個時候,年輕的經濟學專家下村治的見解吸引了池田勇人。
50年代中期,還在讀博士的下村治就認為日本經濟有可能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池田的經濟智囊田村敏雄將他推薦給池田。但在寫入政府正式計劃的數字上,下村和田村發生了一場論戰。
下村治認為應該有11%,田村則主張保守一點,堅持為7.2%。池田在聽取了他們意見之后,認為前三年應該定在9%,在十年內不低于7.8%,在十年內實現國民收入倍增,即翻一番。
1960年7月,池田勇人以絕對高票當選自民黨總裁。同年2月27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改變日本經濟的宏偉規劃從此開始實行。
日本神戶大學石原教授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從5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經濟達到了10%的年增長率,已經具備了可能實現的條件基礎;再者,1960年修訂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所導致的政治對立,使日本迫切需要由政治時期轉向經濟時期,因而打開這種蕭條不振的局面。
對比分析各產業全面開花酷似現在中國
日本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它主要提出了五個中心議題:充實社會資本;引導產業結構向高級化發展;促進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提高人的能力和振興科學技術;緩和雙重結構和確保社會穩定。
日本政府在經濟中發揮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充實社會資本,基本任務是整頓和完善產業基礎。在公路、港口、鐵路、機場、電信、工業用地和用水、農林水產的現代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1960年的投資額為前五年的4.2倍。
作為這一計劃的杰出形象代表,東京到大阪的時速為200公里的新干線東海道,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之前的9天建成通車了,從東京到大阪只需要4個小時。
在航空方面,地方航線從零開始不斷增加,而且日本繼美國和英國之后,實現了國際和國內航線的噴氣式化。
此外,日本的產業結構在這一時期出現了重大變化。日本的鋼鐵生產超過西德,躍居世界第三位,汽車僅次于美國、英國、西德之后居世界第四位。
重化學工業到1963年占工業固定資產的比率達到60%,出口比率在1965年達到62%。在引進世界先進水平的設備以后,日本建立了在經濟高速增長下的重化學工業生產體系,迅速提高了日本重化學工業的國際地位。
以上的這些成就,與現在的中國何其相似。
中國達標項目
消費:近幾年我國的消費一直保持在15%以上。
投資:去年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為8.2個百分點,今年仍然是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公路建設:目前我國投入運營的高速鐵路已達到
6552公里,我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居世界第一位。
鋼鐵生產:目前,中國鋼鐵總產量相當于世界前十大產鋼國的總產量之和,中國粗鋼產量分別是美國和日本的5倍,2008年中國粗鋼產量將突破5億噸。
民眾反應 日本人剛開始將信將疑
對于日本當時推出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剛開始頒布的時候并沒有受到民眾很大的歡迎。
當時的日本并不富裕,國內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尚不具備國際競爭力。所以不少人對當時頒布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能否實現持懷疑態度。而且國民收入是否真的可以在10年時間提高2倍,很多人對此半信半疑。
但是,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實現100%就業這個十分明確的目標,讓很多國民和企業對未來抱有很大的期待。而實際上,由于經濟增長率超過10%,實現國民收入倍增比原計劃提前了三年。
翻薪影響 消費升溫“三大神器”飛入百姓家
日本經濟在1955年之后出現了大規模增長的勢頭,從那年開始,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12%,消費逐漸升溫。從1957年開始,消費品的“三大神器”——洗衣機、電冰箱、黑白電視迅速普及,進入尋常百姓家。
家用產品的增長率,電視機達到47倍,電冰箱達到24倍。普通工人兩個月的工資即可買一臺電視機,日本終于開啟了消費時代。
從1958年到1961年,日本經濟經歷了長達42個月的景氣階段,日本人稱之為“巖戶景氣”,這是用日本神話傳說中的天照大神開辟巖石,創造日本的巖戶為之命名的,意味著開天辟地的大繁榮。
在這一時期,國民生產總值每年遞增10%以上。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重化學工業投資迅速增長,生產大幅度增加。鋼鐵、機械、電力等產業部門也形成投資、引發投資的循環過程。
環境受污染胡同里走出的“公主”
隨著工資的提高,食品消費占比下降,耐用消費品、娛樂和交際費用比重增加,娛樂消費意識上升,保齡球、高爾夫球、滑雪、旅行成為時尚,日本的名勝古跡到處擁擠不堪。
追求生活舒適成為時代潮流,日本出現了“大眾消費社會”。由于消費內容趨于均衡和一致,在將近一半的國民中產生了“中產階層意識”。
但是,石原教授同時指出,在1961年《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推動下,日本的經濟規模得以擴大,最底層國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當時,政府的公共投資促進了鐵路、道路、港口、水壩、工業用水等產業基礎設備的完善。
雖然家用電器進入了都市的家庭,服裝也變得很時尚,但是住宅非常簡陋,環境也被污染了。身著潮流服飾的年輕女性也在當時被稱為“從胡同的陋屋里出來的公主”。
專家解讀 中國不難實現收入倍增
對于中國是否已經具備了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條件,石原教授稱,中國已經幾次提出了與日本類似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并且為實現該目標而一步步努力。
比如,從1981年開始的20年內工農總產值翻兩番,1991年開始的 10年內國民生產總值翻了兩番,2000年開始的 10年內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一倍等。
2010年開始的十年內使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一倍這個目標,對中國來說并不很難實現。但是,石原教授也指出,如果只偏重于追求經濟總量的增長,會使地區間差距擴大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加劇,也會帶來泡沫經濟的膨脹。
石原說,中國應由數量的增長轉向質量的增長。在重視向教育、社會福利、環境方面的投資和發展中,應慢慢步入以實現社會安定和質量的發展為目標的時代。
在交通方面,比起城市的道路建設,郊外鐵路和地鐵的建設更加重要。
在農村,要進行與環境相協調的能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一倍作為經濟發展的目標。
制定幾個體現和諧社會的指標(“社會統合度指標”),比如縮小農村與城市間的收入差距的指標,改善水、森林、大氣這些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的指標,社會保險的普及率等。
本版文/記者 黎史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