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在前一輪農產品炒作和近期南方洪澇災害的大背景下,江蘇、江西、吉林等地出現夏糧搶購現象。與往年托市收購正常啟動、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唱主角”不同,今年一些重點糧產區的市場化收購異常活躍,搶購新糧成風。市場化收購主體紛紛入市購糧,許多農民收上來的糧食都由糧販子上門收購拉走。這些市場化收購主體的掛牌收購價較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執行的托市收購價高很多,而且對于新糧的水分、雜質要求也比較低。
網民擔心此番夏糧搶購風潮能否真正惠及辛苦種糧的農民兄弟,并擔心物價會否因此而上漲。
糧食購銷市場化是大方向
有些網民認為糧食購銷市場化是大趨勢,贊同收購主體多元化,但相關政府部門的合理引導也十分必要。
博主“張軼水”說,當下,糧食市場已逐步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化是改革的“大方向”;由于收購主體多元化,有時候,社會上一部分糧食收購資金“水往低處流”,此乃市場經濟規律使然;而每斤小麥價格上下波動四五分錢,應該仍處于市場價格波動的合理區間,不值得大驚小怪。
博主“劉萬軍”說,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市場中主體增多且多元化。網民周良偉則說,糧食市場逐步放開,市場化收購主體多元的糧食購銷改革方向是對的,但如何加強相關的調控值得思索。
農民是否真正得到實惠?
與糧食收購主體搶購風相對應的是農民的惜售風。對此網民擔心,在國際糧價震蕩下行的大背景下,搶購風是否會誤導農民對形勢的整體判斷,最終使自己受到傷害。
網民“孫秀嶺”質問道:那些搶購者收到小麥是為了囤積待漲還是屬于正常收儲?國內小麥價格持續上漲與國際糧食價格震蕩下行的情況相左,這是否正常?
還有網民說,雖然夏糧收購價格的上漲有利于農民增收,但是目前的市場行情容易導致農民惜售心理加重,惜售和“賣糧難”的兩種極端情形可能會發生顛倒,從而最終傷害了農民。
亟須完善法律法規建設
有網民建議,要嚴厲打擊市場跟風炒作行為,同時加大農產品供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署名“張軼水”的網絡文章說,作為政府監管部門,面對夏糧“搶購風”,有必要注意觀察,以防止社會游資非法進入糧食收購市場而“囤積居奇”。與此同時,作為國家糧食收購主渠道的糧食部門,面對“搶購風”,應進一步加強“收購服務”;另一方面,加強糧食企業內部管理,盡可能地減少“跑、冒、滴、漏”。
網民余豐慧說,必須嚴格加強價格管理,防止收購企業惡性競爭、哄抬價格,適度控制中間環節利潤,做好國庫儲備夏糧平抑市場準備,堅決打擊借機炒作哄抬市場食品價格行為。
網民“孔令強”建議,應抓緊修改《價格法》的相關內容,對新情況作出新規定。網民“齊國剛”建議,應進一步充實完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的相關內容,增加最低收購價政策和執行的相關條文,加快糧食立法進程。
部分網民還認為,當前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也存在較大下行壓力,因此政府應立足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好夏糧收購工作。
網民“孫曉明”建議,一是調整確立糧食購銷的新思路,拓展糧食流通渠道,搞好糧食宏觀調控;二是大力推進糧食產業化發展,拉長產業鏈,形成種植———收購———加工———銷售———消費一體化產業鏈,讓農民在加工增值中獲得二次利潤。
(記者于璐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