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6月20日電(記者姚玉潔、有之炘、王濤)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19日發表談話表示,“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這是今年以來,央行正式就人民幣匯率改革問題明確態度,全球市場高度關注。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是否意味著人民幣將重回升值路?央行為何選擇這一時機宣布推進匯改?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時機又將如何把握?
一問:增強匯率彈性是否意味著人民幣升值?
東亞銀行資金中心負責人余屹表示,央行表態意味著因金融危機而采取的臨時性匯率政策的結束。但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并不意味著人民幣一定會升值。與2005年啟動匯改后幾乎是單邊升值不同,未來人民幣對美元階段性的貶值也可能經常會出現。
“未來3個月至6個月之內,不可能出現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單邊升值的趨勢。”建設銀行研究部高級研究員趙慶明認為,央行的表態不應該被理解為人民幣重啟升值道路,未來人民幣將真正盯住一籃子貨幣,人民幣對美元也將出現雙邊波動走勢。
花旗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認為,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意味著增強讓市場決定匯率的能力,更市場化、更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是大勢所趨,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提條件。
市場人士認為,中國的貨幣政策不應該也不可能繼續“緊盯”美元。從更有效的宏觀經濟管理看,當前恢復人民幣匯率彈性,是實現貨幣政策相對獨立且有效的前提,是央行朝著匯改縱深方向前行的必然進程。
二問:重提匯改意在何為?
“此時重提匯改,是中國管理層傳遞經濟結構調整的信號。”沈明高說,匯改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但央行表態表明,中國政府愿意付出時間和一定的代價,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型。
業內專家認為,管理層意識到,出口增長拉動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中國經濟發展將更多轉向內需拉動而非過度依賴出口,因此,匯率競爭力不再是匯率制度考慮的最重要因素。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表示,當前中國進出口漸趨平衡,國際收支向均衡狀態進一步趨近,預期2010年中國貿易順差將收窄至790億美元。匯改重啟有助于央行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幫助實現經濟長期再平衡。
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黃澤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人民幣匯率問題比較復雜,匯率水平是否合理有多種衡量標準。“我們目前需要聚焦的并不是匯率水平,而是匯率制度。現在要做的就是盡快放棄事實上盯住美元的策略,回到以前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真正參考一籃子貨幣,將貿易額同權重真正對應起來。”
余屹表示,盡管央行此次表態和2005年匯改設定的方案并未有太大的改變,重點都在于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可以期待的是,在具體操作上可能會從“象征性”向“實質性”轉變。人民幣將真正盯住一籃子貨幣,提高歐元、日元等貨幣的參考權重,并適度放寬人民幣波動區間。
三問:匯改時機如何把握?
“從時間節點上來看,當前我國經濟復蘇的趨勢已經確立加上貿易順差大幅下降、國際收支趨于平衡,人民幣當前退出緊盯美元應該是比較好的機會。”趙慶明說,中國將根據自己的經濟發展態勢,采取自主性的匯率制度。
2008年下半年,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多數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重新掛鉤維持在6.8附近超過20個月。在當時全球經濟出現衰退的情況下,這一舉措有利于支持出口部門、保障就業。中國的臨時性匯率政策對于中美兩大經濟體乃至全球經濟復蘇都功不可沒。不過,隨著全球經濟步入復蘇,這一特殊時期的“特別措施”事實上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安邦咨詢首席研究員陳功表示,中國應在各種有利因素匯聚的關鍵時候,將人民幣與美元之錨果斷脫鉤,目前重啟匯改是一個化被動為主動的絕好機會。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要同時考慮國際和國內因素,包括中美貿易順差、出口部門的承受能力等。當前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進一步鞏固,經濟運行已趨于平穩,有必要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近期密集出臺的大量經濟數據顯示,盡管國內宏觀經濟走勢面臨的不確定性有所增加,但大趨勢是經濟活動復蘇向好。
目前,匯率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有所減弱,境外不可交割的遠期匯率市場預期人民幣兌美元在未來12個月的升值幅度降至1%左右。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表示:“通常在升值預期弱的環境下調整匯率更容易操作,在目前市場對人民幣重新估值預期較低的情況下,央行這一表態頗合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