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模式,助力著中國的騰飛,也塑造和改變著整個社會。“中國制造”背后,是千百萬農民工進入城市。就業問題、戶籍問題、勞動權益問題、社會保障問題……“中國制造”不僅讓這些社會管理層面上的問題浮出水面,更帶來整體社會結構的變動與調整。
長期以來,對“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探討,從未停止。從理論上講,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必要性毋庸置疑。而一旦這種探討進入實踐層面,便面臨巨大阻力。諸多阻力中,僅就業壓力一條,就足以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近來發生在制造業中與薪酬、生活環境、心理壓力等相關的一系列事件,從另一個角度引發人們對“中國制造”發展模式的深層思考。一方面,它進一步凸顯原有發展方式的難以為繼;另一方面,它也提醒我們,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需要重審經濟發展的方向,也需要加強社會領域的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的“雙轉型”。這樣的發展路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整體性選擇。
如何認識“中國制造”轉型與實現充分就業的“對立沖突”?如何在轉型過程中形成合理的社會結構,探索更好的社會治理模式?如何促進“中國制造”背后千千萬萬勞動者的全面發展?本期時事觀察從經濟與社會兩方面,探討“中國制造”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