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隨采價員現場采價
5月11日,國家統計局對外發布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2.8%后,有人發問:統計局的同志不買菜?的確,這個“比較溫和”的速度和目前大蒜價格的漲勢相比顯然是慢了。那么,蔬菜價格的變動情況能作為CPI的“全權代表”嗎?記者日前隨北京市統計局的采價員到市場進行了現場采價,并采訪了相關負責人。
采價員砍價之后再采價
5月20日,正逢北京市統計局對消費品價格的采價日,記者隨采價員分別到超市和農貿市場對蔬菜及日用品進行了采價。
早晨8時30分,采價員韓玉敏來到馬連道家樂福超市。她手持PDA智能采價器,來到蔬菜柜臺前,將各種菜價輸入到采價器中。韓玉敏告訴記者,她要在中午以前將超市內的184種商品的價格全部采到,然后傳回統計局。
上午9時30分,記者又來到右安門內的天陶市場。記者看到,采價員趙麗君也拿著采價器,經過砍價后,將各類農產品的價格輸入采價器。她告訴記者:“這里的商品雖有標價,但大部分是可以商量,我們要把最后的價格傳回。”
采價器設數百種價格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消費價格處副處長鞏紅衛介紹,采價員使用的采價器與手機大小相同,內設各種數百種日常消費品價格欄,采價員需要把當天上午的價格輸入到采價器中,并對當天下午兩點前傳回區統計局,經過匯總后,再傳回市統計局。
全市的采價時間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糧油、肉、禽、蔬菜等日常消費品,每月逢5、逢0日都要采價,一個月下來要采6次。像手機、服裝等不是每天都需要消費的用品,要逢4采價,一個月只需采3次。采價的地點和商品分布也很平均,有超市、也有普通市場,還有大商場等,像宣武區設有79個采價點,需采的商品有1700多種。因為采價的品種很多,且有漲有跌,綜合下來的CPI數據,自然要比某一種猛漲的商品要低。
CPI為啥跑不贏菜價?
統計部門已經多次表示CPI是一個總體指標,反映的是居民家庭購買的消費品及服務價格總水平的變動情況。據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消費價格處處長趙超美介紹,居民消費價格的調查內容按用途劃分涉及到食品、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及居住等八個大類。在這八個大類下共設置262個基本分類。每個基本分類下設1至25個代表規格品。目前,北京確定的代表規格品為1429個。由于這么多調查商品和服務項目的重要程度不同,它們在總指數形成過程中所占的權重也不同。CPI其實就是一個加權計算后的綜合平均數。
CPI有沒有水分?
鞏紅衛認為,無論是從源頭數據獲取還是計算方法,CPI數據質量是經得起考驗的。按照配額抽樣方法,目前北京市在全市18個區縣共抽選1454個調查點。如30多種蔬菜的采價點就涉及了34個農貿市場、26個超市。像鮮活商品這類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價格變動比較頻繁的,每5天調查一次價格;一般性商品價格則每10天調查一次。采價員包括區縣統計部門價格科人員,還從社會上聘請了部分物價調查員。
據悉,從今年開始,采價員全部采用裝有CPI電子采價系統的智能手機(PDA)進行采價。通過這一電子采價系統,實現了人機一一對應,確保數據責任落實到人。同時,數據一旦上報,多級用戶都可查到數據,如改動數據程序會自動記錄修改痕跡。北京是全國最早通過此系統進行CPI采價的城市之一。與此同時,北京還規定了嚴格的事后質量控制辦法。消費價格處工作人員劉萍告訴記者,她本人這兩個月就已4次到朝陽、西城等不同采價點,每次均要對上報的大量數據進行核實。
鞏紅衛還表示,每年初都要對部分代表規格品進行更換。“權數的調整是有依據的,就來自每年對5000戶居民家庭的調查,絕不是人為地按照某種意圖進行變更。”
北京市統計局宣傳中心主任張雪原介紹說,公眾如果想要了解某個種類的商品價格漲跌,可以參考CPI中的分類指數。目前CPI八大類分類指數及部分基本類別指數均通過“北京統計信息網”定期發布,公眾還可以從相應的統計分析中得到更加詳細的價格統計資料。
本報記者 龍露 通訊員 單之卉
刑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