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部分地區發生嚴重的暴雨洪澇災害,加之大旱、大雪、倒春寒等一連串氣象災害,今年我國氣候總體異常,這給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飯”的糧食生產出了一道“天大”的難題。
目前,各地都在抓緊農時,采取措施保豐收,但記者采訪到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今年夏糧增產面臨不小的難度。專家普遍對糧價上漲會推高全年C P I表示擔心。個別專家認為,今年糧價上漲幅度可能超過10%,在國家加強管理通脹預期的大背景下,應該穩定而不能助長糧食價格。
擔憂
極端天氣導致夏糧減產
5月底開始,冬小麥主產省將進入夏糧大面積收獲的關鍵時期。到那個時候,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將前往產區進行調研,不過他坦言今年的夏糧生產形勢并不樂觀。
“今年南方受干旱的范圍廣,東北和華北又受低溫災害影響,夏糧存在減產的可能性。”李國祥說。
對于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飯”的糧食生產來說,今年各類極端天氣對糧食增產所帶來的壓力尤其明顯。據了解,從去年入冬以來,我國東北、華北地區連續近6個月氣溫比常年同期偏低,降雪多、回春遲等不利氣象條件,對夏糧生產和收獲造成極大困難。南方持續的大旱剛剛緩解不久,最近部分地區又出現強降雨天氣,造成超過600萬畝的農作物受災。
李國祥介紹說,2004年至2008年“天幫忙”,受災面積占播種面積低于1/3,較好的氣候條件有利于糧食生產。但這個比例在2003年達到40%,結果造成9%的減產。去年氣候災害的程度比較嚴重,從災害的周期性來說,今年災害偏重發生的可能性較大。
“受天氣因素的影響,華北地區小麥單產和總產都有可能下降,河北省和山東北部地區的減產幅度可能達到5%。早稻播種面積難以增加,全國早稻也很難出現增產。”東方艾格農業分析師馬文峰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預計。
“相對于天氣因素,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對糧食增產造成的壓力可能更大。”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由于種糧的效益低,現在很多農民都改種經濟作物,原來能種兩季的也只種一季了,間作套種也不管了,這對中國的糧食生產構成很大的威脅。
影響糧食產量的另一個因素是農業 生 產 成 本 偏 高 。 李 國 祥 說 , 化肥、柴油、機械作業、種子、土地租金的價格都在上漲,這導致農民在糧食生產上的投入不足,從而影響糧食生產。比如種子太貴,農民只買得起便宜的種子,最終導致糧食單產降低。
不過,我國糧食已經連續六年實現增產,這讓一些分析人士對糧食豐收并不悲觀。鄭風田指出,往年春季遭遇大旱,但今年華北的雨雪量偏多,對小麥生產實際上是利好,不出意外的話,夏糧還將取得豐收。
據農業部統計,今年我國夏收糧油面積、早稻播種面積和全年糧食意向播種面積都穩中有增。一些地區也傳來了糧食收獲的好消息,據四川省農業廳農情調度,截至5月12日,全省小春糧食作物已收獲795萬畝,占應收面積的26.5%。已收割小麥612萬畝,占應收面積的30 .1%,夏糧有望獲得好收成。
糧價
略有上升還是漲幅超10%
夏糧占我國全年糧食產量的近1/4,雖然今年的夏糧產量還沒有最終的定數,但糧價已經開始出現明顯地上漲。
國家發改委11日公布的主要商品價格監測信息顯示,4月份全國25個糧食主產省(區、市)國有糧食企業稻谷、小麥、玉米三種糧食平均收購價格為每50公斤98.91元,比上月上漲1.32%,比上年同期上漲9.54%。
國家統計局10日公布的200個主產縣主要農產品價格變動數據也顯示,4月下旬,秈稻、粳稻、玉米原糧的價格相比4月上旬都上漲了1%以上,漲幅比較明顯。
中國社科院和國家統計局4月底聯合發布的2010年《農村綠皮書》預測,2010年糧食生產價格上漲幅度可能超過5%,進而帶動農產品價格總體上漲4%。
“5%還是保守的估計,今年糧 價 的 上 漲 幅 度 很 有 可 能 會 超 過10%。”李國祥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但這只是一個平均數,有的品種可能會出現成倍的上漲。
“糧食的消費比較穩定,影響糧價的主要是供給,而今年天氣對糧食供給影響較大,后期的糧價將會略有上漲。”東興證券農林牧漁行 業 分 析 師 王 昕 告 訴 《 經 濟 參考報》記者。
據了解,2009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10616億斤,實現連續6年增產,連續3年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目前,中國國有糧食企業原糧總庫存超過4500億斤,庫存消費比達40%以上,遠超過國際公認的17至18%的安全線水平。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不過,極端天氣造成糧食生產面臨困難,再帶來可能的減產,最終影響糧食供給———循著這樣一條線索,不難發現今年的糧食價格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另一方面,雖然中國從國外進口的糧食數量不多,但今年還是面臨著“輸入性”的漲價壓力。李國祥 說 , 國 際 糧 價 目 前 還 在 低 位 波動 , 如 果 中 國 的 糧 食 大 幅 度 地 減產,并大量進口,就會帶動國際糧價上漲,然后國際糧價再反過來影響國內糧價。
“如果后期糧價大幅上漲,便是由國際糧價帶動的。”馬文峰說,這兩年國家非常重視糧食生產,糧食產量確實提高了,糧食供應比較寬裕,只有國際市場出現大問題,國內市場才會有大的波動。
馬文峰指出,今年主要糧食的基本收購價有所提高是糧價上漲的另一個影響因素。在中國人的主糧消費中,稻谷占55%,小麥占45%,其中粳稻又占稻谷消費總量的30%以上。目前粳稻的收購價已提高1角錢左右,相當于上漲10%,早先稻與中晚稻也提高3%至4%;小麥收購價提高3分,相當于提高了3%至4%。
國家發改委預計,隨著國家調控糧食市場各項措施政策效應的逐步顯現,二季度糧食價格將穩中略升。
難題
既要保護種糧積極性又要防通脹
國家統計局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8%,其中食品價格上漲5.9%,高居八大類商品價格漲幅首位,僅此一項就拉動C P I上漲1 .9個百分點。
據了解,糧價在C PI中的比重占3%,糧價上漲被認為將成為今年CPI的重要推手。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糧價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很多農產品的價格都是根據糧價來進行調整,一旦糧價出現上漲,其他很多農產品價格都會跟著上漲。
李國祥表示,糧食生產主要依靠的是最稀缺的資源———土地,而最終決定價格水平的是最稀缺的資源,這就決定了即使糧價在C PI中的比重下調,其基礎性作用也不會發生變化。
在當前既要保增長又要防通脹的經濟背景下,“基礎性”的糧價會變得更為敏感。鄭風田舉例說,2008年,世界糧價是中國的兩倍,很多人就走私糧食到公海去,當時為了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而沒有漲糧價,錯過了最好的漲價時機,因此糧食漲價有個時機問題。
今年是不是大幅提高糧價的好時機?在其他產品都漲價的情況下,適當讓糧食價格也上漲,可以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但是,糧價上漲又有可能引起通貨膨脹,這似乎成了一個兩難的選擇。
“保持糧價穩定,這對于今年控制物價水平有積極的意義。”李國祥說,現在中國進入了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沖突的突顯期,管理通脹預期和提高糧價之間的矛盾特別明顯,在今年國家管理通脹預期的大背景下,不能助長糧價。
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會長白美清不久前表示,盡管糧食生產實現六連豐,但我國仍需采取預防措施,防止陷入因糧食周期性波動導致供求緊張,通脹帶動糧價上漲,又因糧價上漲加劇通脹的不良循環。
李國祥說,穩定補貼政策,及時跟蹤成本變化,確保農民能夠及時投入,這些是防止糧食大幅度減產和糧價劇烈波動的非常重要的政策。如果糧價不漲,但其他農業生產資料快速上漲,這會打擊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應該通過提高補貼而不是提高糧價的方式來緩解這種價格的扭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