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12日專電 題:通脹壓力加大 加息爭論升溫
記者 王宇、姚均芳
國家統計局此前發布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8%,創出18個月的新高,距離3%的物價調控目標和國際警戒線只有一步之遙,令市場對加息的討論不斷升溫。
目前來看,通脹壓力加大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去年新增的9.6萬億元銀行信貸投放,以及連續多月超過30%增速的貨幣供應雖然為經濟復蘇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但也給未來物價上漲帶來壓力,強化著公眾的通脹預期。中國人民銀行近期的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就顯示,“物價預期指數”自2009年第一季度以來持續上升。
“我們預計未來一段時期CPI、PPI將繼續回升。在天氣、運輸、勞動力成本以及游資炒作等因素影響下,蔬菜、糧食、豬肉等農產品價格普漲的沖擊,加上漸達峰值的正翹尾效應可能推動CPI繼續上升,并于6、7月達到年內高點。”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熊鵬說。
通脹風險已引起我國貨幣當局的關注。相比以往的例行報告,央行在日前發布的《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以更多篇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論述。報告認為當前外需還在恢復之中,國內工業產能較為充裕,有利于穩定價格。但在全球貨幣條件較為寬松、經濟總體復蘇的大背景下,我國價格上行的壓力也在增加。
在通脹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市場對加息預期逐漸強烈,在國家統計局公布CPI數據當日我國股市高開低走,滬指收跌近2%,而近期股市更是連續收陰創出新低,顯示出市場對可能加息的擔憂和恐慌。
市場的擔憂不無道理。目前來看,CPI在向3%的國際警戒線接近的同時,也已連續3個月站在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之上,這意味著居民一年期實際存款利率已經為負。在這一背景下,有機構分析師指出,二季度加息已是大概率事件。
但也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盡管4月份物價上漲超預期,通脹壓力加大,但這并不意味著加息壓力加大,是否加息取決于宏觀經濟增速,以及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
“我們注意到四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出現大幅上揚,這意味著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在快速增加,如果上調貸款利率,將增加企業的融資成本,對企業經營的進一步好轉會造成打擊。考慮到國際資金流動等因素,加息并不是當前央行貨幣工具的首選。”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4月份PPI同比漲幅比上月擴大0.9個百分點,環比上漲1.0%,市場預測未來PPI還將呈現持續漲幅擴大態勢。
有關專家認為,目前由于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正在蔓延,美國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不能排除世界經濟出現“二次探底”的風險,而考慮到投資減速等原因,未來幾個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將呈現逐季下滑,央行將會謹慎動用加息工具。
“近期央行加息的必要性有所降低,貨幣政策操作手段仍會以公開市場操作、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以及信貸窗口指導為主。”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鄂永健說。
今年以來,央行連續三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春節后已連續12周在公開市場實現資金凈回籠,通過這些數量型貨幣政策,不斷回收市場流動性。
央行《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在對未來貨幣政策進行展望時指出,今后要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流動性管理。繼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重點,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
事實上,在提高針對性方面,今年以來我國對房地產信貸、地方融資平臺方面所開展的利率精準調控,較好地實現了既抑制資產泡沫、管好通脹預期又避免實體經濟受較大損傷的目標。
國泰君安總經濟師李迅雷認為,當前“首套住房貸款利率取消7折優惠”“二套房貸利率從允許下浮到上浮10%”等政策,對購房者的“加息效應”遠遠高于普通加息一次25個基點的水平,預期效果正有所顯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