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海峰 唐明華
4月22日,審計署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司司長徐愛生表示,審計署已于4月15日啟動玉樹地震救災“跟蹤審計”。全部審計工作將分為救災捐贈物資管理使用、規劃重建和資金使用等幾部分構成。
徐愛生表示,審計署目前正在開展汶川地震救災審計工作,使用的“跟蹤審計”方法很見效果,將很多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沒有出現大問題。
玉樹地震發生之后,審計署在震后第二天就安排社保審計司組織開展玉樹救災“跟蹤審計”,從資金捐贈開始,全程跟蹤審計玉樹救災資金管理使用問題。
汶川審計經驗
徐愛生介紹說,玉樹地震救災審計工作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救災及捐贈資金的使用管理情況,第二部分是災后重建審計情況。
“4月16日,審計署發出了關于做好青海玉樹抗震救災資金和物資跟蹤審計的通知。目前審計署投資司已經著手研究玉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跟蹤審計工作。”徐愛生如是說。
“跟蹤審計”是區別于項目結束后進行審計的一種新型審計模式,是指從項目建設開始到結束的全過程中對其進行審計。全過程跟蹤審計這一設想在審計署《2008至2012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中就已提出。該規劃要求,對關系國計民生的特大型投資項目、重大突發性公共事項、國家重大政策措施的執行情況必須進行全過程跟蹤審計。
徐愛生說,在汶川地震的災后重建工作中,跟蹤審計這一方式充分發揮了“免疫系統”的重要作用。
截至2010年2月底,審計署已向司法、紀檢監察機關和其他有關部門移送案件線索7起,涉案人員18人,涉案金額198.3萬元,已有11人被判刑,其余7人有關部門正在處理。這些案件主要是一些鄉村干部違規招投標、采購劣質設備、騙取補助金。
徐愛生表示,總體而言,由于審計機關提前介入,全程跟蹤,災后恢復重建跟蹤審計發現的違法違紀問題和案件線索,要比其他建設項目審計發現的少得多。
同時,這次對玉樹的救災“跟蹤審計”還將汲取在汶川災后重建審計中很多經驗。
防止出現“認捐門”
社會捐贈資金不到位一度是汶川救災捐贈當中的熱門話題。而據記者了解,審計署在社會輿論報道“捐贈門”事件后,也專門安排力量對民政部、紅十字會等接受社會資金捐贈的部門進行了檢查。
從審計調查的情況看,除了個別企業由于金融危機而破產外,汶川地震中認捐的社會捐贈資金99.9%以上都到位了。
記者從有關渠道了解到,這家因為金融危機而破產的企業是一家房地產公司,其向四川汶川地震認捐了1000萬元,但當時并沒有撥付資金。2008年底,這家企業因為破產,認捐的1000萬元未能到賬。
有意思的是,這家房地產公司竟然是2004年某市“地王”的得主,當時本身已經債務纏身,資金鏈高度緊張,又以5.91億元的高價拿下了2004年度的某市“地王”。更有意思的是,該公司拿下當時“地王”的時間是2004年5月12日,或許由于時間上的巧合,該公司2008年向汶川地震救災認捐了1000萬元。
徐愛生表示,民政部等部門在汶川地震救災捐贈活動當中,已經采取了很多措施,防止認捐資金不到位的問題。
例如,民政部在2008年“5·12”慈善捐贈晚會上,就要求認捐的企業舉牌前,預先簽訂合同或將認捐資金預先撥付到賬上,明星個人捐贈一般采取現場現金捐贈的方式。
審計署一位人士說,由于捐贈行為不是一種合同行為,認捐人口頭認捐而不兌現,從法律上也無法追究責任,僅僅是道德的譴責。為了避免認捐不兌現的事情發生,民政部門采取了與大額捐贈者預先簽訂認捐合同的方式,將這種捐贈變成了一種具有法律約束效力的行為。
據悉,在民政部采取預先簽訂認捐合同的方式以后,認捐的企業幾乎沒有認捐不兌現的情況。
徐愛生表示,按照救災工作的要求,不僅民政部等部門不能從捐贈資金當中列支經費,審計部門也不能從中列支經費,災后重建審計經費全部由各級政府財政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