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華社連續發表了6篇聚焦房價的“新華時評”,矛頭直指地方政府,痛批當前房地產問題的根源所在——土地財政以及腐敗所釀生的高地價高房價。
從3月28日到4月2日,新華社以《紅火景象下的樓市之憂》為開篇評論,連續6天播發評論,對房地產當前的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
新華社批房地產的系列評論刊出后,立即在網上引起了重大反響,一些重點門戶網站爭相轉載。一些網友在跟帖中猜測,作為國家級的媒體,重磅推出批評報道比較少見,因此很可能高層將對房地產行業采取重大舉措。
4月1日發表的題為《“土地財政”還能維持多久》的新華時評指出,“解決‘土地財政’問題,當務之急是從制度安排上弱化地方‘以地生財’的沖動。”如何遏制沖動?文章建言,“給予地方更多的資金支持。”
評論指出,“土地財政”實際上是預支了未來若干年的土地收益總和。這種“透支”必然影響資本、資源的合理配置,損害地方經濟協調發展。
眼下多數市場人士堅信,在不增加地方財政支配權力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以地生財”這一局面很難由“調控”二字解決。而物業稅則被視作增加地方政府收入的當然選擇。
“新華時評”觀點摘要
●4月2日《稅收杠桿應發揮更大作用》
房地產調控應該迅速找到有效抓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健全,行政調控已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應該讓符合市場規律、可靈活運用的稅收杠桿發揮更大作用。
●4月1日《“土地財政”還能維持多久》
瘋狂拿地、推高地價房價的背后,總能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的影子。把出讓土地作為地方的主要財源,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一榮俱損”的短期行為。
●3月31日《瘋狂的房價叫板土地招拍掛》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現有的土地招拍掛屬于供給壟斷和需求競爭型。這種供給壟斷與需求競爭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惡性競爭,導致地價不斷暴漲。
●3月30日《堅決清除房價中的“腐敗成本”》
從掌權者直接受賄后為開發商提供便利轉為較隱蔽的“權房交易”,低價購房、轉賣套利,繼而更隱蔽地以權力為“干股”,幕后參與房地產開發,房地產商與腐敗官員為逃避法律制裁,可謂煞費苦心。
●3月29日《不能讓樓市成為投機者的樂園》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過去幾年我國房地產市場的投機色彩愈來愈濃:先有“溫州炒房團”,后有“山西炒房團”,“先富起來”的地方、“先富起來”的人們南征北戰攻城略地……
●3月28日《紅火景象下的樓市之憂》
2009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較上年增長16.1%,商品住宅投資增長14.2%,遠高于GDP8.7%的增幅。透支未來的賣地財政,決定了房地產市場難以持續,更意味著依靠這種方式拉動經濟發展難以持久。據《法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