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變乙醇“驅動”中國巨輪— —李榮杰代表為發展低碳經濟“支招”
新華網北京3月12日電(記者 胡浩)“我國纖維素生物質資源豐富,總量在12億噸以上,若利用生物技術進行加工制造,大約可替代4億噸石油。”正在此間舉行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李榮杰呼吁,加快發展低碳經濟,用秸稈等纖維素生產燃料乙醇是一條重要途徑。
近年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國際上把發展生物燃料產業作為恢復經濟、創造就業機會的重要手段。美國、歐盟、巴西、印度等都將生物燃料作為替代石油的戰略重點。
我國的燃料乙醇工業已經起步,但主要以糧食為原料。國際上燃料乙醇目前已開始從以玉米、甘蔗為原料的第一代向纖維素乙醇轉移。李榮杰代表介紹說,2009年,美國在纖維素乙醇為代表的先進生物燃料方面投入研發經費20多億美元,建有33套纖維素乙醇中試和示范裝置。
李榮杰代表說,雖然我國纖維素利用技術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和財政部等部委支持下,全國共有五六家企業對纖維素乙醇開展技術攻關,目前基本處于小規模中試或工業化試驗階段。
“消耗五六噸玉米秸稈,可以生產一噸乙醇。”李榮杰代表說,纖維素乙醇生產成本可控制在每噸7500元以內,相當于目前汽油的零售價格,具備產業化推廣條件。
基于此,李榮杰代表向大會遞交了《以秸稈纖維素原料替代糧食生產燃料乙醇的建議》,提出幾點建議:第一,批準技術成熟企業在纖維素原料豐富的地區率先建立纖維素制燃料乙醇試點,推進纖維素乙醇產業化。國家在制定生物質產業發展規劃時,應大力扶持秸稈纖維素轉化技術的研究和工業化示范,支持企業完善技術和工藝后早日實現產業化推廣。第二,參照現行糧食制燃料乙醇的做法,制定纖維素制燃料乙醇的推廣和補貼政策。第三,參照風能、太陽能等行業做法,對纖維素制燃料乙醇產業化示范和推廣階段固定資產投資給予財政補貼支持。第四,建議國家對以纖維素為原料生產生物化工產品及生物新材料產業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