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兩會策劃:爭議統計數字 > 正文
政協委員指有些統計數據“被統計”、“被增長” 呼吁增加GDP中“民生”含量
2009年全國GDP增幅為8.7%,奇怪的是,全國有28個省的增速都高于8.7%;在崗職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都超過10%,可老百姓感覺實際購買能力在下降……繼政協委員王少階在人民大會堂全體大會上“炮轟”GDP數據“打架”后,昨天,來自香港的政協委員劉夢熊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再次批評GDP統計數據的公信力。
文/記者王飛、徐靖、李棟
GDP數據疑惑:
國家統計數字提前出爐?
“這已經是不知道第多少個年頭了,地方GDP之和又高出全國核算數據。”王少階委員舉例說,2009年全國GDP增幅為8.7%,但地方GDP總量加起來,其增速比8.7%要高得多。根據各地公布的數據,經濟增速低于8.7%的僅有3個省市。其余28個省市增速都高于8.7%,其中有2個省超過16%。試問,哪些數據更可靠?而且,這種地方GDP之和高于全國的現象已屢見不鮮,至少2004年以來,幾乎年年如此。
劉夢熊毫不客氣地指責說,“比如,2009年7月16日,國家統計局就公布了GDP上半年上漲了7.1%。我是兩家上市公司的老板,一個上市公司統計半年財報都要花上兩三個月的時間,我們國家那么大,那么多省,怎么可能在短短半個月時間就能統計出來?我記得當時黑龍江和山西的統計數據都還沒有出來,國家的總體GDP數據又怎么可能在‘缺省’2個省的數據時‘提前’出爐?”
王少階再以城鎮職工平均工資來質疑統計局的官方數字。“2009年7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顯示,上半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14638元,同比增長12.9%,遠超上半年7.1%的經濟增速。”王少階說,“在對城鎮居民收入統計口徑上有缺陷。全國城鎮職工共4.1億人,而納入國家統計范圍的只有1.1億人。占職工總數約70%的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民工都沒有統計在內,而他們的平均工資又遠低于國有企業職工,可見這種統計方法已不能反映真實的城鎮居民收入。”
隱憂一:GDP中“民生”含量降低
在漂亮的GDP數字背后,不少委員卻反而擔心了起來,“GDP增長就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劉夢熊說,“能讓老百姓切身體會到的增長才算數,如果‘有房沒人住、有人沒房住’,老百姓就會覺得,GDP增長跟我有什么關系?”
投資、出口和消費構成了GDP的三駕馬車,而統計數字顯示,由于內需不足,投資占GDP的比重越來越大,2009年投資的占比已高達67%,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政協委員宋曉梧引用相關統計數字表示,我國最終消費率已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居民消費率從2000年的46.4%下降到目前的35%左右。而我國投資率始終處在較高水平,2003年到2007年已經連續5年在40%以上,2009年投資占GDP的比重高達67%,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隱憂二:勞動報酬降低收入差距拉大
“我國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1996年為53.4%,2007年為39.7%,10年累計下降了13.7個百分點,”宋曉梧認為,資本收益和勞動報酬比例失衡是我國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根源之一,也是制約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的重要原因。
劉夢熊認為,勞動報酬占GDP比重下降意味著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勞動報酬就是給予工薪族的工資,”劉夢熊說,“勞動報酬占比下降而GDP還在大幅上升,意味著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如果讓20%的人掌握80%的財富,而80%的人只掌握20%的財富,GDP漲得再高,對于80%的大多數人而言意義也不大。反而可能導致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由此產生的社會問題也會越來越多。”
劉夢熊表示,與老百姓實惠掛鉤了的GDP增長,才是能夠持久的增長。“你GDP增長了8.7%,我的收入也應該增長8.7%,如果收入反而下降了8.7%,有什么意義?”
原因分析
“數字升官、官升數字”
這到底是怎么造成的?不少政協委員都將矛頭指向了地方政府,因為GDP增幅已經成了從中央到地方考核領導干部的一個硬性指標,地方政府每年都要保持一定的增長率,才能避免被問責。
“現在陷入了‘數字升官、官升數字’的怪圈,”劉夢熊說,“為了拉動GDP增長,地方政府總是著眼于以投資為主,大搞政府工程,這些巨額的投資固然將GDP拉上去了,可占人口大多數的工薪階層、農民、農民工,并不能從中受益。”
委員建議:
各地統計局改為垂直領導
“我國從一定程度上夸大了GDP的作用,”政協委員劉云生認為,我國的GDP指標不要定得過高,通過弱化GDP指標,引導地方政府、企業把工作重點放到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上來。
劉夢熊建議,為了避免數據造假,應該盡快將各地統計局與地方政府脫鉤,納入國家統計局垂直領導,“地方為了互相攀比,總會搞出一些頗有水分的數字,因為統計局歸屬于地方政府,不得不聽從地方官的指令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