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世昕 甘麗華
“生豬項目獎勵100萬元,修5.5公里的印花水泥路108萬元,小型農田水利工程175萬元!比珖舜蟠、湖北省英山縣溫泉鎮百丈河村黨支部書記王金初掰著手指頭算著去年從國家財政得到的各項資金支持,“去年一年,國家給我們的錢超過過去21年的總和!
透過村里去年的小賬本,王金初感受到農村日新月異的變化;這幾天看到國家的大賬本(2009年預算執行報告)后,王金初才知道,得實惠的不僅是一兩個村。2009年,國家在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方面的投資達到2567億元,如果再加上保障性住房、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的投入,去年,國家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投資占總投資的44%,政府的行政經費則壓縮了5%。
根據正在審議的2010年預算草案,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副院長李燕教授算了一筆賬,2010年,中央財政計劃用于教育、科學技術、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農林水事務等方面的支出與2009年相比均增長8%~9%,并且均高于中央財政支出的平均增幅,而一般性財政支出與行政經費繼續被壓縮。
從去年和今年的兩本國家賬本上,代表委員以及兩會會場外的專家們讀出的是,中央政府投資的結構正在優化,通過國家“錢袋子”向民生領域的大幅傾斜,讓百姓更多地分享改革成果。
向民生傾斜體現“共享”價值
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長期關注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他看到的數字是,2009年我國財政收入增速為9.1%,而同期財政性社保支出增速為16.6%,財政性社保支出增速首次超過財政收入增速。
鄭功成認為出現這樣的變化,一方面是因為國家財力充裕,有能力為民生問題埋單;更重要的是,“公平、正義、共享”已經成為我國的主流價值,中央政府希望通過改善民生,讓百姓生活得更有尊嚴。
鄭功成還認為,我國貧富差距的矛盾使中央政府必須靠財政福利普惠社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收入分配不公帶來的貧富差距。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副院長李燕說,除了民生投資的比重加大,與2008年相比,2009年財政投資的另一重要變化還表現為投資規模擴大,這與當時國內外的經濟形勢有關。
李燕介紹說,2008年年底,國務院確定了以“4萬億”為標志的財政刺激計劃,具體體現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10項措施。李燕認為,2009年財政政策的及時調整已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這些投資有效地增加了需求,帶動了民間投資和消費,充實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
“由于2010年中央財政可用收入增加較少,預算資金的分配更需要智慧!崩钛嗾f,從目前審議的2010年預算草案來看,今年的安排體現了降低行政性支出,優先保證農業、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住房的特點!皣翌A算優先保證的這些方面正與民生息息相關!崩钛嗾f。
投資“指揮棒”引導經濟結構調整
云南大學教授楊先明委員認為,除了讓老百姓得實惠,中央政府的財政支出還應發揮“四兩撥千斤”的導向作用,像“指揮棒”一樣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更多的民生領域,以及國家鼓勵發展的行業,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
楊先明說,中央政府倡導結構調整已經很多年,但為什么一直轉不過來?核心原因之一是,政府的投資結構沒有實現轉變,很難帶來社會資本和銀行資本的轉向。所以,要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政府的投資結構要首先轉變,用投資來扭轉結構的失衡。
李燕說,2009年經濟發展強調“出手要快”,而今年則強調要“好字當頭”,這反映國家政策調控著力點的轉變。由于財政政策實際上是對公共資源的一種分配,如何分配反映了一定時期國家的方針。
在李燕看來,2010年的財政投資結構反映在適應轉變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調整上。首先是創新驅動,即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促進重點行業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加中小企業特別是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推動技術創新、結構調整、擴大就業,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方面。同時運用稅收等手段,如將通過改革資源稅制度,全面推進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健全排污權有償取得和交易制度,擴大排污權交易試點,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其次是擴內需,即從依賴外需轉變為擴大內需。內需的擴大應以“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通過收入分配機制的改革,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讓大家能消費,同時還要通過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的改革與制度完善,解除大家的后顧之憂,讓大家敢消費。
對國家賬本多問幾個為什么
比對這兩年的全國財政支出預算,全國政協委員、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蔣洪說:“籠統地看,國家在民生方面的投入加大了。但由于信息不夠,我們不能詳細分析,很難評價這種變化是否合適,因為我們不知道增長的部分具體用到哪里去了。”
他認為,國家在民生方面的投入還不夠。一方面,從老百姓對民生的需求看,目前的投入不夠,不能滿足這些需求;另一方面,從國家的財政收入來講,國家有財力投入更多的錢,但還有大量浪費,沒有把財力充分調動起來。
蔣洪坦誠地說,作為專家,比起錢花到哪里去了,他更關心的是這些錢為什么要花到那些地方,是什么樣的機制決定這些錢要花到那些地方。他希望將來的預算能更透明,比如教育投入這項,要細分到大學、中學、幼兒園,甚至細化到具體一所學校的支出情況。“這樣有利于人大代表在審議時,剔除不必要的支出,讓更多的錢投向民生領域,并使其成為常態,而不是偶爾的、不穩固的!
楊先明委員建議,希望國家能加強政府投資的績效評估,特別是地方財政的績效評估,要關注錢花得值不值、對不對,最好能由各省交叉評估。
李燕也認為,應該高度關注大規模政府投資的效益問題。她說,在人大調研和審計署審計的過程中,已經發現了一些問題。如有的地方存在對中央投資“不要白不要、要到是政績”的心理,突擊編報項目,造成一些項目并不完全符合當地實際需要或地方配套資金落實困難、工程進度較慢、地區間發展不夠均衡等問題。
再如中央新增投資中有關教育、衛生的民生工程項目在一些地方基本用于教學樓、門診樓等主體建筑,而學生食堂、醫生值班用房等必備的輔助設施卻大多難以配套;在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設中,有的百姓反映在棚戶區改造中搞“一刀切”,一些剛建好的平房也被拆掉了。還有一些農村居民反映,政府將農民的泥草房拆除后蓋起了樓房,不符合農村生活的實際。
浙江企業家趙林中代表說,他今年帶來了一份議案,希望國家能出臺一部規范政府投資的法律,確保國家“錢袋子”里的錢用得高效、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