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溫家寶與網友在線交流 > 正文
2010年2月27日下午3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接受中國政府網、新華網聯合專訪時表示:“讀書關系到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修養,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素質,關系到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一個不讀書的民族也是沒有前途的。”總理的話對一個讀書人來講,是一種鼓舞,我為之振奮,忍不住拿起筆寫下自己的感受:讀書與民族希望。
我是一個視書為命的人,曾寫下如下讀書體會:“讀書人應以天下為懷,當今之世,物欲橫流,人心不古,吾愿與世無爭,以保清靜之心。然塵世之污濁,我心如明鏡,亦難阻塵埃,此乃吾之痛也!然,自小耳濡國文之精華,推崇先秦兩漢之文,殊愛魏晉之風度,大唐之風骨,故造就吾之浩然之氣,獨具魏晉風度而無魏晉之時,心懷大唐之風骨而缺大唐之秋,故俯視蒼生之無常而淡然,仰望蒼穹之浩瀚而泰然,此為吾之境界也!”我認為讀書之第一要義為“修身”,每個人都應通過讀書提高素質修養。正如溫總理說得那樣:“書籍本身不可能改變世界,但是讀書可以改變人生,人可以改變世界。”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通過讀書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養,進而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所以,讀書關系到民族的希望。
讀書不是只讀“有用”之書,更要讀“無用”之書。“有用”之書指實用性的書籍,“無用”之書指哲學、文學等非實用性書籍。而真正能提高修養,改變人生的是“無用”之書,如一部文學作品讓你產生共鳴,其情節深深感染了你,讓你對生活充滿向往,并使你擁有追求美好未來的愿望。從短期看,這種讀書不會像讀計算機運用的書那樣立竿見影,但從長期看,其對你的影響也許是一輩子的。如只功利地讀“有用”之書,就容易導致拜金主義。而非功利性地讀一些“無用”之書,可提高個人修養,可豐富個人內涵,讓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有利于構建現階段中國核心價值體系與道德體系。因此,無用乃大用也。
然而,時代變遷,人們生活節奏變快,真正能靜下來讀書的人并不多。據有關媒體報道,現在的大學生中文素養不高,就與讀書習慣有關。自從有了互聯網,現在的大學生變得懶了,不愿意自己思考,要什么資料都到網絡搜索,然后便是“復制”與“粘貼”。據說,現在的研究生也不怎么讀書,畢業論文大部分是“復制”、“粘貼”而成。大學生曾謂之“天之驕子”,是民族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卻不知如何讀好書,著實讓人擔憂。當然,這不能完全怪學生,這關涉到我國教育的問題。前不久,上海市同濟、華東師大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時“重理輕文”,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語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數學和英語兩科。片面夸大英語的作用,誤導了學生讀書的重點。英語作為一種工具,應該培養一些英語專業人才,把西方的主要精神文明成果翻譯過來,難道每個人都非要看國外的英文資料?據不完全統計,我們國家有40%的教育經費用在英語教育上,這就是中國教育存在的誤區。
在我們身邊,總存在很多悖論。如考研究生可以不考中文,但一定要考英語,連考中文的研究生也要考英語,難道中文專業的研究生還要向英語國家學習中文?其實,這教育的誤區導致很多學生讀書變得功利起來,不管喜歡不喜歡,只要能通過考試,不惜一切代價,考完后,書就被扔了,工作后也用不到。我們國家的考試選拔制度也存在誤區,如公務員考試,先不談公正、公平問題,就公務員考試的內容就不符合我國的國情,難道會做那幾道選擇題,就可以做一個好官?事實證明,我們國家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選拔人才的機制,很多真正有能力、有思想且素質高的人沒有得到重視,很多不會拉關系的老實人沒有得到提拔,而一些不會得罪人且會“拉關系”的“庸才”卻平步青云。因此,我們應該從教育體制與人才選拔體制改革出發,引導年輕人應該如何讀好書,只有這樣才能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高素質人才,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