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29日電 題:央企分離酒店業 助力主業做強
新華社記者樊曦、蔣旭峰
新年伊始,129家中央企業的“大管家”國資委動作頻頻,繼在中央企業全面推行經濟增加值(EVA)考核,告誡央企非主業收益將減半考核后,又發出通知,要求中央企業3-5年內退出酒店輔業。
這樣的“雙管齊下”本質相同——要求央企做強主業。在2009年末的央企負責人會議上,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曾表示,今年央企的中心工作就是“做強主業增實力”。
“做強主業的潛臺詞就是非主業要清理。”國資委研究中心企業部部長王志剛表示,做強主業其實是國資委對央企的一貫要求。此前,國資委忙于引導中央企業應對金融危機,今年再度強調也符合央企一步步發展調整的要求。
央企的主輔分離早已有之。回望世紀之初國企經營最困難的時期,國企經營范圍一度被戲稱為“上到飛機導彈,下到茶葉雞蛋”無所不包。經營范圍過廣一度導致國企大面積虧損。國資委自2003年成立以后,即著手分批給中央企業確立主業。2006年,國資委發布《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明確國有經濟將對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等七大行業保持絕對控制力,而“對不屬于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國有資本,按照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原則,實行依法轉讓”。
然而,過去的2009年央企留給人們最深刻的記憶也許是“央企擴張”、“國進民退”。央企與各地的大手筆合作,央企入主民企,央企的海外并購,特別是在4萬億元投資和適度寬松的信貸政策的助力下,央企突進房市,頻做“地王”,都似乎印證了央企“戰線”的再度延長。
不過,統計數據并不支持“國進民退”的說法。在不久前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援引2005年-2008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與私營企業在單位個數、工業總產值、資產、利潤總額、稅金總額、從業人數等指標上的變化,指出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在各大核心指標上的數字都在逐年下降,而私營及非公有制經濟的份額在節節攀升。
據了解,在省市一級,大量的國企以改制或關停破產的方式仍在不斷退出。不過,作為“中”字頭的央企,其“攻城略地”還是屢次引起熱議。在央企全面推行經濟增加值考核之際,國資委綜合局局長劉南昌也坦言,新的考核方法目的之一即是對央企的非主業投資,例如對“地王”現象進行遏制。
基于經濟增加值考核,今后央企的投資必須要考慮資本成本,這就要求央企對于達不到資本成本要求的投資進行剝離,從此前的“強強聯合”、“強弱合并”的外部調整轉到資源進一步整合的內部調整上來。分離酒店業遂成為此次的首選領域。
王志剛表示,大危機之后必是大調整。國資委的舉措顯示了其要求央企做強主業“兩手抓”的決心,一是引導企業樹立價值創造理念,一是督促企業梳理優化結構。
不過,這樣的調整并不容易。有統計顯示,央企下屬賓館酒店有2000余家,涉及資產可能上千億,分布在國內各地甚至海外。而國資委明確認定的主業包括酒店業的只有中糧、中化、南光和華僑城等四家。此外,還有港中旅和中國國旅等因旅游業而與酒店業相關的央企。
據了解,分離出的賓館酒店將采取國有產權無償劃轉、協議轉讓和市場轉讓等方式,重組到以酒店為主業的優勢中央企業。中化所屬方興地產辦公室主任曾飛向記者表示,目前,方興企業下屬的酒店都有不錯的經營業績。對于酒店業可能面臨的大洗牌,企業已經著手研究。
主業非酒店業的央企則顯得態度復雜。一位制造業央企人士告訴記者,由于整體上市,企業所屬酒店已是上市公司資產,尚不知國資委的新規會否涉及此類資產。一位資源類央企人士則表示,許多酒店都有內部接待的功能,一旦劃出會增加企業成本,而且辛苦經營的酒店有如企業“養大的孩子”,經營好的舍不得,經營差的即使轉讓也未必有人接手。
此外,還有一些央企旗下的酒店業已經頗具規模和實力。中石油旗下陽光酒店集團在內地有64家酒店,國際業務也遍及20多個國家。有消息人士表示,國資委也正在研究,對于酒店業績超過平均水平的央企,可望繼續持有經營。而且市場轉讓和協議轉讓也并不排斥民企,只是先在央企“兄弟”之間換手,阻力相對更小。
國資委改革局有關人士也坦承,要求央企退出酒店“比較麻煩”,目前是先向央企發出一個信號。經過進一步的協商調研后,將陸續出臺相關細則,明確操作步驟和要求。
盡管調整并不容易,不過大幕已然拉開。正如李榮融所言,在后危機時代,央企更應抓住機遇,加快調整,做強主業。唯此,才能在我國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和結構調整之際發揮央企的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