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東地產》安哥撰稿
世界500強公司“三年級生”王寶器,西裝筆挺,粉頭梳得一絲不茍很有周立波的范,在環球金融中心73樓上班。
王寶器來自蘇北農村,努力奮斗,決心扎根上海。他的蘇北口音夾雜著上海普通話,他年薪10萬,這個數字在家鄉令人矚目。跟寶器光腚一起長大的兒時伙伴已經兒女成雙成對,安心地做著農民,每次都會被他的發型和口音以及10萬年薪懾服。當聽到他在73樓那么高的地方上班時,都嚇得一陣頭暈。
回家鄉是讓王寶器很有成就感的時刻。
事實上,寶器每天上班的地方只有一平米,每天早上雞不叫(城里沒有雞)就起床,在地鐵和公交車里奮戰一個半小時,狼吞虎咽兩只擠扁了的芭比饅頭牌肉包子,差5分鐘9點打卡進辦公室。等著上司派工干一天的活,中午挖空心思安排不超過10元錢的外賣盒飯(10元錢在陸家嘴找飯吃是一件體力活,也是一個腦力勞動)。熬到5點半,在巨大的人流中煞有介事地回到合租的房子里,煮方便面或者吃蛋炒飯,然后借著偷來鄰居的無線網絡看《蝸居》。最后淚眼眨巴著鉆進冰冷的被窩里,睡了。
王寶器的農民兄弟們一天的生活是這樣的:在雞叫聲中起床,到地里干上一小時農活,像是晨練。回家喂豬、洗臉,老婆端上熱騰騰的早飯,兒女喜氣洋洋地鬧著去上學。上午有活干活,無活在家陪老婆聊天。午飯一般兩葷兩素,老婆炒得不精致,但份量充足,用料天然。下午睡個午覺,去鎮上賣兩頭豬,晚上可以吃個全葷,喝點小酒。飯后看完新聞聯播后的天氣預報,借著酒勁訓訓孩子,再全家看電視劇《丑娘》。10點半被老婆從瞌睡中叫醒,洗洗腳,抱著老婆熱乎乎香噴噴的身子睡覺。
其實,王寶器自己很清楚:他在上海的生活只是一個美麗傳說。而他的農民兄弟們過得才是生活。
2009年,寶器的“上海傳說”在家鄉貶值了。
寶器堂弟王寶強(不是那個只會哭得鼻涕滴到下巴上就覺得自己是個演員的農民)打電話說:“哥,我想來上海!
王寶器心里很煩燥:“你來上海干嘛?你以為在上海打工容易嗎?你沒文化沒技術,來上海只能干苦力。背井離鄉你圖什么?你還真以為你有那個王寶強的命!在家里多好,老婆孩子熱炕頭,多養幾頭豬,過過小日子不是蠻好?”
堂弟沉默了半天:“哥,我想到上海買個房,那種便宜點的,500萬以內的……”
王寶器很久才回過神來。
事情是這樣的:一個巨大的國有企業因為環保達不到北京、上海、廣州這類城市的標準,被有覺悟追求生活質量的市民趕出了城市,于是想到了蘇北農村,也就是王寶器的家鄉那里。一場聲勢空前的農村圈地運動悄悄地開始了,不過雖然說是“悄悄開始”,但在中國從來都是利好消息紙包不住火。堂弟及若干農民兄弟早在兩年前就聽到了風聲,就像城里人趕在拆遷之前把40平米的房子里裝進20個戶口一樣,農民則是趕緊能養豬的養豬,能栽樹的栽樹。
寶器堂弟王寶強之前就是個養豬專業戶,每年豬肉價格漲漲跌跌,日子過得饑一頓飽一頓,沒想到這次天上掉下了一窩金豬:他的養豬場恰好在拆遷紅線以內。幾百頭小豬都是按200斤肥豬價算錢,豬窩也量了平米,甚至豬糞都稱了重量。最后的賠付款是一共2350萬元。
另:為了補償農民兄弟的背井離鄉傷感費,村里還對每個成年人每月發放1250元的“異鄉安置費”。
又:一個70多歲的老伯坐在村頭痛哭了一天,“巨大國企”領導心下不忍,特批老伯一套職工房云云……
這個版本的拆遷一下子讓王寶器的家鄉產生了十幾個千萬富翁,數百個百萬富翁。這些“一夜富翁”面對突如其來的財富,少數人選擇了留在家鄉,大多數人像王寶強一樣選擇了進城。
中國農民的生存法則是:養兒、置地兩大件,F在,農村的地沒了,揣著錢進城了,就去買房吧。
2010年,一個新生的樓市階層——農民炒房團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