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二次轉型的核心,除了資本管理,更要強調風險定價能力的提升。
12月28日創刊的《財經國家周刊》報道,商業銀行即將進行一次波瀾壯闊的“二次轉型”。
區別于5年前以產權制度為核心的第一次轉型,第二次轉型更強調的是:在降低資本消耗與提高凈資產收益率之前取得平衡。
資本監管時代的到來,是導致銀行二次轉型的根本原因。
2010年,商業銀行將迎來以資本管理為核心的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的全面實施。12月16日,繼銀監會對資本補充辦法進行修訂、提高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標準后,銀監會進一步發布了資本充足率信息披露指引;12月18日,央行也發布了巴塞爾委員會的兩則征求意見稿,其核心同樣是如何加強資本和流動性管理。
近日,工農建中四大國有銀行以及交行、招行、浦發等股份制銀行的有關人士,均告訴《財經國家周刊》,其已著手2010年的工作部署。而這些工作圍繞的一個核心就是:資本管理。
現在看來,這更像是一次被動的轉型。
交銀國際李珊珊預測,如果將工、建、中、交四家大行資本充足率提高至13%,需要補充資本約為2759億元,假設其中80%用于補充核心資本,核心資本需求將約達2209億元。而這些遠非中資銀行融資的全部。
調整內部不同風險資產權重的業務比重,成為商業銀行降低資本消耗的被動之舉。由于零售業務風險權重僅按50%測算,而對公業務則按照100%測算,向零售傾斜,成為多家銀行不約而同的選擇。
工行相關人士告訴《財經國家周刊》,合理安排信貸投放的情況下,“調結構、控風險、上水平”,成為工行已經厘定的2010年發展思路。而“調結構”的內容之一,就是要調整零售業務在新增資產業務中的比重。
做出這種調整的,也包括中行和建行。
但僅僅做出零售業務的調整顯然不夠。在零售業務降低資本消耗的同時,也同樣帶來了收益率的降低。由此,商業銀行必須以增加中間業務、中小企業信貸等,完成對收益的抵補。
同樣,零售雖然計入的風險權重低,但是真實風險卻密切連續于房地產業的調整周期,其真實風險也許并不低。
這些都成為銀行轉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由此,二次轉型的核心,除了資本管理,更要強調風險定價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