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食用油再次掀起了一輪漲價潮,魯花、金龍魚、福臨門等漲幅在10%上下。對于本輪漲價,生產商的說法是,進口大豆主產區(qū)南美今年遭遇旱災,國際大豆交易量跌價升,帶動了國內大豆價格上漲。而央視調查發(fā)現,其實現在食用油企業(yè)所用的大豆均是漲價前進口的,他們利用消費者的追漲心理以漲促銷,消化庫存。而參股、控股金龍魚、福臨門、魯花等主要品牌的四大跨國糧商控制著從生產到加工的全部環(huán)節(jié),他們才是本輪漲價的真正幕后推手。
大型食用油企業(yè)因漲價獲取暴利
人為利益因素成為漲價主因
在北京市新發(fā)地和錦繡大地糧油市場,批發(fā)商告訴記者,前段時間,市場上一度出現了油荒。
批發(fā)商:“油廠沒豆子,都斷貨了。”
記者:“什么時候的事?”
批發(fā)商:“才一個月。”
據了解,這段時間各種食用油平均漲幅超過1%,其中大豆油漲幅最大。金龍魚旗下的大豆油漲幅6%~6.5%,福臨門大豆油系列漲幅10%~15%。而這兩個品牌占到了國內大豆小包裝食用油至少60%以上的份額。
食用油價格集體上漲,引來市場上一片猜疑。而生產商支持漲價最主要的理由,就是進口大豆主產區(qū)南美今年遭遇旱災,國際大豆交易量跌價升,明年交貨的大豆期貨價格7月份以來已經上漲近20%,帶動了國內大豆價格上漲。
我們每年消費的食用油中,大豆油和以大豆為主原料的調和油占消費總量的四成以上,菜籽油、花生油定價都要看大豆油的臉色。如今大豆變臉了,油價也就跟著變。生產商的說法似乎很順理成章,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
現用大豆成本并不高
記者在黑龍江龍江福糧油有限公司的倉庫內幾乎見不到成品油,該公司董事長宋勝斌表示,近一個月以來,他的企業(yè)一直處于滿負荷的生產狀態(tài),“我們現在每天生產的貨,都是當天就能運走,基本上是零庫存,都當天生產當天供應。”
在產品供不應求的同時,龍江福5升的大豆油價格剛剛從42元/桶調整為43.5元/桶,宋勝斌坦承自己的企業(yè)會在漲價中獲利不少,那么本次調價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宋勝斌說,“成本在提高,但前期平均成本沒這么高,價格也不應該漲到今天這么高,現在有些人為因素在里面。”在宋勝斌看來,近期油價上漲與進口大豆價格上漲,并沒有必然的直接聯系,人為利益因素成為本輪漲價最主要的原因。不少企業(yè)現在加工的大豆是幾個月前進口的,當時的價格比現在低得多,生產成本并不高。
黑龍江省大豆協(xié)會副秘書長周有金:“我們進口大豆一般都是提前6~8個月,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用的大豆至少是今年年初采購的,當時價格在3400~3500元/噸左右。”周有金告訴記者,這個進口價是個保守估計,大型企業(yè)長期進口大豆,很多價格控制在3100~3300元/噸,本次豆油漲價之后,多數企業(yè)利潤空間巨大。“每壓榨一噸大豆,實際效益恐怕已經超過700元,這個價格對于大型企業(yè)是一個暴利。”
利用消費者追漲心理
為了更有力地消化前期庫存的食用油,滿足企業(yè)利益最大化,本次食用油調價有效地刺激了敏感的消費市場。
天琪期貨有限公司研究部經理江洋:“從目前來看,庫存相對充裕,但需求并沒有快速增長,只有通過提高價格來兌現利潤。追漲,不追跌,在漲的過程中,消費就會被激發(fā)出來,買漲,大家都去買,其實是供應量的這塊并沒有太大的問題。”這就是說,本次以原材料漲價為理由的大豆油漲價,還不如理解為少數大型食用油企業(yè)的一次促銷手段,考量著廣大消費者脆弱的神經。
或有油脂集團在囤貨
據了解,近一段時間以來,隨著國家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的出臺,以加工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為主的本地企業(yè),基本處于全部開工狀態(tài),產量穩(wěn)定,那么哈爾濱市場的斷貨情況又是怎么造成的?
黑龍江福糧油董事長宋勝斌透露,“沿海一些大型油脂集團認為這個貨源要缺,可能有一些囤積,不應該太緊張的局面,因為搶購造成很緊張的局面。”就這樣,一方面是價格上漲,一方面造成個別市場缺貨的現象,食用油市場中一個真實的謊言就這樣呈現了出來,而在這整個過程之中,國產大豆成為了進口大豆可憐的小跟班。
黑龍江省大豆協(xié)會副秘書長周有金告訴記者,2009年全年大豆進口量4200萬噸,占全國大豆油市場的90%,國產大豆對于食用油市場的定價權早已經散失殆盡,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進口大豆在國內的食用油市場呼風喚雨。不過周有金建議,鑒于時下的市場情況,釋放去年臨時儲備的國產大豆,倒是一個不錯的契機,“等到12月末1月份進口大豆大量到港時,想拋也拋不出來了。”
發(fā)改委答價格熱點問題
今后一段時期糧價會否繼續(xù)上漲?
答:我國糧食連續(xù)六年豐收,庫存充裕。國內糧食價格不會出現持續(xù)大幅度上漲的情況。
國內食用油價格走勢如何?
答:預計后期食用油價將在目前價位上波動,幅度不會太大。但由于國際市場油料油脂價格受石油價格變化、美元幣值升降、投機資金炒作等因素影響較大,也不排除某一時期價格出現較大幅度波動的可能性。
近期油價還會調整嗎?
答:11月10日國內成品油價格上調以來,國際市場油價高位震蕩后出現回落,但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參考的國際市場原油連續(xù)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仍有所上漲。與11月10日調價時相比,漲幅為1.85%。因此,國內油價不具備調整需要的條件。
天然氣價格進展情況如何?
答:目前國內天然氣價存在以下矛盾:一是國產氣價與可替代能源價格相比偏低,各地紛紛進行煤改氣、油改氣,導致部分地區(qū)天然氣供求矛盾較突出。二是隨著進口氣量增加,進口高氣價與國產低氣價的矛盾日益顯現。三是價格體系不盡合理,部分氣田還存在價格“雙軌制”現象。四是為適應多氣源、多路徑網絡供氣的形勢要求,天然氣價格機制急需完善。為此,國家正著手研究,擬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國內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
國際壟斷“油頭”是真正幕后推手
中國準備出手穩(wěn)定價格
因此,真正從這輪漲價中得到暴利的,還是那些掌握市場話語權的進口大豆。
進口轉基因大豆的生產加工銷售環(huán)節(jié)幾乎全部被幾家國際巨頭壟斷了,它們才是左右食用油價格真正的幕后推手。曾經有位農業(yè)專家講過,各種農產品中食用油價格最難預測,因為整個資源都掌握在少數外企手中,企業(yè)說調就調,外人誰都摸不準。
大豆增產油價卻漲了
在黑龍江的調查發(fā)現,推動這輪食用油價格上漲的并不是成本上升,而是一些企業(yè)人為操縱的結果。它們只不過是拿成本上升做幌子,獲取更大的利潤。社科院經濟專家、農村發(fā)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明確表示:“價格上漲缺乏支撐。”他說,盡管由于天氣原因,今年國內大豆出現大幅度減產,豆油漲價在預料之中,但部分企業(yè)漲價6%~15%,理由并不充分。“大豆油價格該不該漲,應看整個世界的大豆。美國農業(yè)部估計,今年大豆供給增長16%,大幅度增長。”此外,據總部設在德國漢堡的行業(yè)期刊《油世界》發(fā)布的報告預計,2008/2009年度全球大豆產量2.332億噸,低于早先預測的2.344億噸,但仍高于上年的大豆實際產量2.22億噸。
為什么全世界的大豆產量在提高,中國的大豆油價格卻漲了?國家糧食局調控司副司長周冠華解釋:“國內食用植物油對外依存度很高,60%都要依靠進口。”他表示,對進口大豆的高依賴導致中國在大豆定價方面早已失去發(fā)言資格。目前掌握全球糧食運銷的是4家跨國公司,分別是ADM,邦吉、嘉吉,以及路易達孚,在業(yè)內被稱作四大糧商。“他們是一個大產業(yè)鏈,從生產到收購到港口運輸,直到定價話語權,都以他們?yōu)橹鳌!?/p>
國內七成油企被控制
國際糧油巨頭早年間借著低價大豆,在國內攻城掠地,掌握了大部分市場資源。進軍中國市場后,四大糧商迅速發(fā)展壯大。ADM公司與新加坡豐益集團共同投資組建了益海嘉里集團,在國內控股的工廠和貿易公司已高達38家,還參股魯花等國內著名糧油加工企業(yè),堪稱全國最大的糧油加工集團。目前,國內70%以上的榨油企業(yè)被跨國糧商或控股或參股,已經形成了四大糧商控股或參股金龍魚、福臨門、魯花等主要品牌的局面。
記者注意到,此次盡管食用油全面提價,但是,漲價幅度較高也是最早開始漲價的金龍魚等品種,正是四大糧商旗下或者是控股的品牌。據了解,小包裝的金龍魚價格上漲6%~6.5%,福臨門上漲15%~20%。周冠華介紹,像金龍魚福臨門占小包裝市場60%左右,份額非產高,誰掌握著油料資源,誰就掌握定價權。
食用油漲價,生產企業(yè)給出的理由是原料成本推動。李國祥分析,表面上看,原料漲價確實導致加工環(huán)節(jié)利潤減少,但從跨國糧商的經營模式看,它們控制著從生產到加工的全部環(huán)節(jié),加工環(huán)節(jié)減少的利潤,其實早在流通環(huán)節(jié)就已落入跨國糧商的口袋。而跨國糧商進行全球糧食產業(yè)鏈整合,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微薄的加工利潤,而是看中了大豆貿易中更可觀的收益。
李國祥說:“每一輪價格大幅度上漲,最大的獲益者是經營商,榨油這一塊利潤不會很高,主要是貿易上的超額利潤,能達到30%~50%,非常可觀。”
糧食部門準備穩(wěn)定市場
隨著跨國資本對國內市場的掌控,國儲糧在食用油領域的調控能力日顯蒼白。2007年,在跨國糧商操控下,國內食用油價格猛漲,中儲糧拋出20萬噸食用油平抑油價,市場上卻波瀾不起,隨后的調查顯示,70%的食用油都進入了一家跨國糧商的倉庫。
記者:“為什么以往的調控效果不理想?”
周冠華:“國家要掌握一定儲備,在必要時候調控就有物質基礎。前些年,我們手中的資源確實很少。”
記者:“這一次調控,糧食主管部門有壓力嗎?”
周冠華:“我們已經做好了隨時競價銷售大豆,油菜籽包括菜籽油的準備。能保證試產供應,穩(wěn)定市場價格。”
本版文字綜合新華社、
央視《經濟半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