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中行行長為銀行融資開藥方
我國應盡快實行信貸資產證券化
商報訊(記者 黃競儀)面對前三季度信貸擴張造成的銀行資本充足率下滑問題,我國兩大商業銀行的行長不約而同都開出了“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處方。
“建立銀行信貸資產二級市場,實現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使得中國銀行業能夠在后危機時期保持可持續增長。”作為全球市值第一的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在上周末的“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上指出。
他認為,全球經濟復蘇仍然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今年以來,由于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我國銀行業的信貸資產迅速增加,這導致了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水平的明顯下降,今年中期和今年年初銀行間的資本水平相比較,大概下降了200個基點。如何解決銀行資本充足率問題,是后危機時代中國銀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數據顯示,經歷前三季度的信貸擴張后,各銀行資本充足率雖明顯高于監管機構設置的8%底線,但卻普遍出現了下降。
在四大行中貸款增長最快的中國銀行,資本充足率從2009年初的13.43%下降到了9月底的11.63%。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也分別較年初下降了0.46個、0.05個、0.95個百分點,至12.6%、12.11%、12.52%。相比之下,股份制中小銀行就沒那么幸運了,基本都踩在了“紅線”上。截至目前,包括浦發銀行、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寧波銀行等都已公布了各自的資本補充計劃,主要通過發行次級債以及擴股融資的途徑。
但楊凱生強調,發行次級債的有效性是有限的,現在資本市場發育水平又不夠,向資本市場增資擴股又有一定難度,而我國銀行業的資本充足水平的提升卻是一個緊迫性的問題。因此,早日實現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才是銀行業改革的根本出路。
我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也建議,銀行業需要繼續維持適度合理信貸規模,就應當鼓勵和促進信貸資產的證券化,應該進一步發展資本市場,逐步提高企業直接融資在全部融資中所占的比重。
所謂信貸資產證券化,是指將缺乏流動性、但具有可預期收入的銀行信貸資產,通過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證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獲取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