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11月2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9時36分報道,銀監會最新統計數據表明,截至9月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繼續保持“雙降”。但是,信貸高速增長的風險隱患也在急劇積聚。銀監會近日發布《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和《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應對個人貸款違規風險和銀行間流動性風險。相關情況連線中央臺記者孫瑩。
主持人:一方面是信貸高速增長,另一方面市場人士一直認為新增貸款并未完全進入實體經濟,監管層如何矯正貸款流向?
記者:實際上部分新增貸款違規進入了股市樓市,而沒有進入實體經濟的擔心并非沒有依據,銀監會檢查發現,許多銀行存在個人貸款資金轉入證券交易賬戶及其他交易賬戶現象,問題嚴重的地區發生違規貸款筆數及金額的比例高達10%。所以銀監會《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指出,個人貸款必須明確貸款用途,并且銀行要堅持面談、面簽制度,防止“假按揭”、假冒他人名義貸款等違規操作。同時要求個人貸款資金原則上應采取貸款人“受托支付”的方式,也就是直接將資金打到交易對象帳戶,以保證貸款質量。
主持人:目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積聚的表現是什么?銀監會如何應對?
記者:銀監會的數據顯示,9月末,流動性比例低于規定紅線25%的機構數量上升到363家,其中包括了城市商業銀行、財務公司、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比年初增加197家,不達標機構的平均流動性比例僅為16.3%。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引導商業銀行充分重視并努力保持流動性充足,要求自2009年11月1日起,銀行業至少每季度應進行一次常規壓力測試。要求銀行抓緊建立和完善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應急計劃,審慎發放中長期貸款。目前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達到144.1%,比年初上升了27.7個百分點,銀監會要求年底達到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