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曾春發自北京
“雖無近憂,必有遠慮。”這或許是當前我國金融市場的真實寫照。“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還不存在太近期的通脹風險。”央行副行長易綱昨日晚間在北大演講時坦陳,近期仍以防通縮為主,但是應當持續關注通脹風險,在制定政策時應當兼具平衡性和前瞻性。
通脹:雖無近憂必有遠慮
上周三,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明確要把正確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關系作為宏觀調控的重點。這是國家決策年內首次正式提出要管理好通脹預期。
“由于CPI和PPI同比仍為負數,中國近期還不存在明顯的通脹風險。”易綱說,通脹不利于金融市場的穩定,中國近期仍是防通縮,但是要有平衡,前瞻的政策。
據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CPI同比下降1.1%,其中9月份同比下降0.8%,環比上漲0.4%;前三季PPI同比下降6.5%,9月同比下降7.0%,環比上漲0.6%。
易綱認為今年CPI和PPI同比仍為負數的原因主要是去年同期基數過高。今年隨著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CPI和PPI同比出現負增長。
“由于去年第四季度基數較低,預計今年第四季度CPI和PPI同比正增長,但即使第四季度同比正增長,全年CPI和PPI仍將為較小的負數。”易綱表示,如果明年政策調控得當的話,CPI和PPI可能會是較小的正數。
此外,通脹預期加劇與市場流動性過剩不無關系。
“今年的信貸投放應當是全世界最多的國家。”易綱坦言,“天量信貸”可能會導致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貨幣供應量過多從而造成通貨膨脹,另一方面則是可能出現的信貸風險,使得銀行不良資產增加。
但是易綱認為,為應對金融危機,國家出臺了4萬億財政刺激政策,經過前三季度的檢驗,總體上政策的把握是比較合適的。
同時,易綱也表示,從理論上說,擔心通貨膨脹,管理通脹預期仍然是政策應當關注的重要內容之一,未來應當持續關注通脹信貸風險,爭取能出現更好更平穩得結果。
IMF份額:適當增加平衡決策
金融危機的爆發始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在總結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時,易綱表示,金融危機的爆發正是由于美國金融監督不力所引起的,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但是包括IMF以及世界銀行在內的國際金融組織卻沒有對此發出預警。
“應適當增加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份額,使得游戲規則更加平衡。”易綱說,一直以來,IMF監督的重點都是發展中國家,同時也一直在監督中國的匯率政策,IMF應當要平衡對待,在IMF增加發展中國家的聲音,無論在決策上還是監管權力上,都應當平衡對待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10月3日~4日,易綱在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IMFC)第二十屆部長級會議時就曾指出,他支持通過各種方式增加基金組織資源,但強調份額仍應是基金組織的主要資源,基金組織應建立份額自動調整機制以及時反映各國經濟地位的變化。
外儲:投資分散化是長期方針
由于美元近期持續走弱,外匯儲備安全問題再度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對于外匯儲備結構如何調整,易綱出言謹慎,他說,投資分散化是我們長期以來的方針,我們會根據我們的國情,特別是貿易、投資的比例來進行這項工作。但是投資分散化并不意味著短期內會出現波動,畢竟如此大額的外匯儲備調整會是一個平穩的過程。
央行數據顯示,9月份外匯儲備增加618億美元。截至9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22726億美元,同比增長19.26%。前三季度國家外匯儲備增加3266億美元,同比少增507億美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上海:021-61283003深圳:0755-33203568成都:028-86516389028-86740011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