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西頻道10月23日電(記者侯玉杰 張歡 何豐倫) 在第六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第六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上,人民幣區域化成為熱點話題之一。中國在金融危機中穩定人民幣幣值的表現,和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的舉動,以及開展人民幣跨境貿易試點都為人民幣區域化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國目前已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第三大貿易國,而擁有更多大宗商品、資源的定價權,是人民幣逐步“走出去”的一個重大目標。東盟地區是人民幣區域化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而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無疑會加速人民幣的區域化,并為人民幣在其他區域流通提供“樣板”。
——中國與東盟之間有著堅實的貿易和投資基礎
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中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也是東盟作為整體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中國-東盟自貿區擁有19億人口,接近6萬億美元GDP和4.5萬億美元貿易總額。
東盟是中國第四大貿易伙伴,也是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的境外區域范圍之一。2008年,雙方貿易額達到2311.2億美元。這個金額如果以人民幣結算,超過1萬億的規模,這是一個很大的“富礦”。
中國已經超過美國,位列日本和歐盟之后成為東盟第三大貿易伙伴。從2010年1月1日起,中國與東盟雙方約有7000種產品將享受零關稅待遇,實現貨物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方面,雙方也將實質性地彼此開放市場。
此外,自貿區在服務貿易方面進一步開放,將使得消費者在醫療、教育和旅游等方面擁有更多選擇。
除了貿易領域的廣泛合作,隨著《投資協議》的簽署和實施,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相互投資和經貿關系必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截至2008年底,東盟國家對華實際投資520億美元,占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6%。同時,中國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對東盟的投資也出現快速增長態勢。2008年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達21.8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125%。今年4月1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09年年會開幕大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宣布,中國將設立總規模為100億美元的“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日期的臨近,總規模100億美元的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也進入設立階段,首批募資10億美元,將于年底前開始正式運作。前來參加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推介會的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李若谷透露:“基金已基本完成了首次封閉的各項準備工作,包括首期封閉所需資金的籌集工作,目前已正式進入設立階段,年底之前將在香港完成籌集,并在項目投資上有所動作。 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將用于雙方基礎設施、能源資源、信息通信等領域重大投資合作項目。這是中方為加強中國-東盟全面合作提出的一項新的設想和實際步驟,也是繼“中國-東盟合作基金”之后,中國政府為促進中國與東盟合作,尤其是推動中國企業到東南亞國家進行投資開發提供的一筆更大的扶持資金。 中國與東盟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投資領域的合作,為人民幣在東盟國家的流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人民幣在中國與東盟間清算、結算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金融危機后,中國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試點。目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境內地區為上海市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和東莞四個城市,境外區域范圍暫定為港澳地區和東盟國家。在這個基礎之上,廣西等省區也在積極申報進入下一批試點地區,但這還有待國務院的批準。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蘇寧出席中國-東盟金融合作與發展領袖論壇時表示,將穩步推進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蘇寧說,為促進貿易結算便利化,中國與越南、老撾央行簽署了雙邊結算合作協議,地區性的金融機制建設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例如在貨幣互換方面,截止到2008年底,中國與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國簽署了總額230多億美元的互換協議。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美元、歐元等主要國際結算貨幣匯率大幅波動,中國及周邊國家的企業在使用第三國貨幣進行貿易結算時面臨較大風險,同時,隨著中國與東盟國家貿易往來的迅速發展,以人民幣作為支付手段的呼聲越來越高。
從目前中國的經濟情況和人民幣這些年的走勢來看,選擇人民幣作為雙方交易的貨幣是有其必然性的,人民幣不僅存在緩慢升值的預期,幣值也相對穩定。廣西北部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騰沖在出席中國-東盟合作與發展領袖論壇時表示,逐步推進和完善人民幣的跨境結算,建立區域性人民幣結算中心,是中國與東盟國家保障金融合作的有效載體和長效機制。
騰沖說,北部灣經濟區有著更長期的人民幣結算傳統和經驗,同時也有更迫切的人民幣結算需求。中國與越南等國已有長期的邊境貿易合作關系,在邊貿合作中,人民幣在兩國間的貿易往來和資金清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民幣結算為推動兩國經貿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貿易往來、資本交流將更為頻繁和緊密,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內逐步推進人民幣跨境結算能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經濟交流起到良好作用。
騰沖建議,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內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國與東盟各國間的人民幣結算和清算體系,在增加交流、擴大合作的基礎上,在邊貿業務不斷完善的基礎上,穩步建立中國與東盟貨幣雙邊互換和回購協議,將人民幣結算和清算范圍雙邊境貿易逐步擴大到北部灣經濟區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各國之間的自由貿易,最終建立起一個區域性的人民幣清算市場。 雖然目前來說,人民幣的試點剛剛開始不久,如果大家看到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景,可以在人民幣的靈活運用上面邁出更大的步伐。
——自貿區建設加速人民幣區域化,為人民幣在其他區域流通提供“樣板”
現在,中國經濟規模已經很大,開放程度也高,人民幣成為區域性貨幣各方面條件都越來越具備。中國-東盟貿易區比北美自貿區和歐盟更具互補性,東盟應該在東亞區域一體化中起主導作用,人民幣在中國-東盟區實現區域化只是時間問題。
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金融研究院院長何世紅認為,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在推動貿易便利化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會帶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進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
數據顯示,自今年7月6日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正式啟動以來,國內銀行已在東盟的多個國家進行人民幣結算。7月6日,中行雅加達分行與上海分行合作,成功辦理了印尼地區首筆業務;7月29日,中行上海分行與新加坡華僑銀行完成新加坡當地首單業務;7月31日,中行馬尼拉分行在菲律賓推出人民幣現鈔業務。
何世紅指出,人民幣在周邊地區的使用和流通正在進一步擴大,為人民幣在亞洲區域內發展成為被廣泛接受的貨幣進行了有益探索。因此,推進人民幣作為自貿區的主要結算貨幣,對于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12月以來,央行已與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白俄羅斯、阿根廷、中國香港等6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總額達到6500億元人民幣。在此之前,中國還與包括俄羅斯在內的8個周邊貿易伙伴簽訂了雙邊貨幣結算協議。
雖然現在人民幣對改造國際貨幣體系的影響有限,但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特別是中國經濟對亞太經濟引擎作用的加大,可以預見,市場將更加歡迎人民幣成為國際化貨幣,人民幣的區域影響力將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