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8日電(記者 王亞光 王悅)中央政府60億元人民幣國債28日在香港開始認購,這是中國首次在內地以外的地區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國債。此間專家表示,在港發行人民幣國債,是推進人民幣區域化和國際化的重要一步,有利于推動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結算和流通,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專家認為,盡管人民幣真正成為國際性貨幣仍然道路漫長,但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促使全球金融體系進行改革,美元地位的衰落與國際貨幣體系演變的不確定性使中國不斷加快這一進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張明在其博客文章里指出:“中國政府在香港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主權債,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推手,標志著中國政府開始致力于構建離岸人民幣金融產品中心,具有一石三鳥之功效”。
他認為,在香港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有助于增強人民幣作為一種儲備貨幣對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從而鼓勵境外投資者更多地持有人民幣資產;此舉能夠為未來中國內地金融機構與企業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提供定價基準,帶動更多的中國金融機構與企業到香港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同時有利于充分利用境外流通的人民幣,促進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發展以及擴大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的規模。
通常認為,人民幣國際化須經歷三個階段: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以人民幣進行金融交易計價,人民幣成為世界儲備貨幣之一。中國一直在循序漸進地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更是加快了這一進程。
2008年12月以來,中國已經先后同韓國、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和阿根廷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總額達6500億元。此舉被專家視為中國謹慎地向外部世界提供流動性的一種策略。
今年7月,中國開始在上海、廣州、深圳、東莞、珠海五個城市啟動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400多家企業獲得試點資格,境外地域范圍暫定為港澳地區和東盟國家。截至9月中旬,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量約為7000萬元人民幣。
美林證券經濟學家陸挺認為此次在香港市場發行人民幣國債和之前推行的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不可分割。“通常來講,海外市場人民幣利率較低,加上沒有投資渠道,很多人不愿意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在海外發行人民幣國債為貿易結算過程中多余的人民幣提供了投資渠道,從而推動人民幣貿易結算的發展。”
陸挺表示,金融危機讓人們看到了全球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和過分依賴單一貨幣的危險性,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推力。另外,金融危機后,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從分散風險的角度來看,人們開始更加愿意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空間。
然而,正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所說,“人民幣真正成為國際性貨幣還需要相當長時間”。
“人民幣跨境流動的數量在擴大,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地位也相應有所提高。但目前人民幣只是貿易項下可兌換,還沒有做到資本項下可兌換。在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我們要正確估計自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不久前出席第三屆夏季達沃斯年會時說。
張明認為,只有中國成長為一個內需導向(至少是內外平衡)的大國,人民幣才能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因為“沒有任何一個長期實施出口導向發展策略的國家的貨幣能夠真正成長為國際儲備貨幣”。
陸挺說,人民幣要真正成為世界主要貨幣,需要具備若干條件,其中包括資本項下的可兌換和自由定價。他認為,人民幣真正成為國際性貨幣還至少要五到十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