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宋焱
單家QFII機構申請投資額度的上限由8億美元增至10億美元;養老基金、保險基金、開放式中國基金等中長期QFII機構的投資本金鎖定期縮短至3個月,其他機構投資者的本金鎖定期設定為1年。
允許QFII機構為自有資金和符合條件的客戶資金及發起設立的開放式中國基金分別開立賬戶,并禁止不同性質的賬戶之間的資金劃轉。
允許QFII發起設立的開放式中國基金在投資本金鎖定期結束后,將每月申購和贖回的軋差凈額匯入或匯出。
9月4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外匯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定》),就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境內證券投資額度管理、賬戶管理、匯兌管理、統計與監督管理等內容進行規范,并向社會各界廣泛征求意見。業內專家表示,《規定》的發布有利于完善對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的外匯管理,夯實我國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基礎,促進我國資本市場規范、有序開放。
完善QFII外匯管理夯實資本市場制度基礎
自2002年我國正式推出QFII試點以來,QFII監管框架不斷完善。2006年8月,央行、證監會和外匯局出臺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辦法》,完善并細化了對QFII投資和資金匯出入行為的監管要求。此后,證監會和外匯局根據《辦法》確立的現階段QFII運行總體框架和監管原則,分別著手研究并制定了QFII投資行為監管和投資額度與資金匯兌管理方面的配套政策與措施。
外匯局在廣泛征求相關部門和業界意見的基礎上,根據《辦法》確立的管理原則,適當調整并完善了QFII投資本金鎖定期、賬戶開立以及資金匯兌管理等相關配套政策和措施,并在QFII的日常外匯管理工作中逐步試行有關措施,為穩妥出臺新的QFII外匯管理配套法規積累實踐經驗。
“前一階段的實踐表明,相關QFII外匯管理配套政策措施得到了有關部門和業界的普遍認可,在額度申請、賬戶開立、匯兌管理等環節的政策設計和操作流程更為細致并更具可操作性,對QFII事中、事后環節的外匯管理進一步強化,制度總體框架也更為完整。”外匯局資本項目司副司長楚玉梅告訴記者。
她說:“為提高QFII外匯管理的透明度和規范性,強化跨境資金流動監測,我們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完善了QFII外匯管理的各項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擬定了此《規定》。《規定》是2006年《辦法》的外匯管理配套文件,將有效完善對QFII資金管理的全程監管,同時也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提高了QFII在境內證券市場投資和資金管理的便利性,使得QFII運行更加符合市場規律,相關管理程序和環節更加透明、公開,有助于夯實我國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促進我國資本市場有序、規范開放。”
“松綁”資金限制發揮QFII規模效應
“七年多的實踐證明,QFII進入我國資本市場后,實現了境內外資本市場的初步對接,提高了我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影響力,增加了市場的中長期資金供給,促進了我國資本市場投資理念的成熟和先進投資風險管理技術的應用,并對促進國內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結構、推動資本市場的制度改革和機制創新發揮了積極作用。”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本報記者說。“此次《規定》放寬申請投資額度及中長期QFII機構的投資鎖定期,同時《規定》規范和簡化了投資額度與賬戶開立的審批程序和手續,這意味著一定程度上‘松綁’QFII資金,并將使得QFII機構的投資運作更加便利。”
為鼓勵中長期投資,《規定》明確了申請投資額度的限額和時間要求,將單家QFII機構申請投資額度的上限由8億美元增至10億美元;將養老基金、保險基金、開放式中國基金等中長期QFII機構的投資本金鎖定期由1年縮短至3個月,其他機構投資者的本金鎖定期設定為1年;為確保額度申請人和使用人一致,對于違反規定轉讓或轉賣投資額度等非法使用外匯行為明確了處罰原則。允許QFII發起設立的開放式中國基金在投資本金鎖定期結束后,將每月申購和贖回的軋差凈額匯入或匯出,并明確了開放式中國基金的額度管理原則。
“對于投資額度管理的一系列調整,再次顯示出監管部門一直保持的對于QFII機構‘身份’的政策傾向。此前,在擴大QFII額度至300億美元之際,外匯局就已經重申,中國將繼續積極穩妥地擴大QFII和QDII投資,并‘鼓勵符合條件的境外中長期資金投資中國資本市場’,而此次《規定》對于投資額度管理的調整,將有助于鼓勵優秀的QFII機構進入中國資本市場,并進一步發揮其在中國資本市場的規模效應,這將有利于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發展。”連平說。
強化資金匯兌管理防范外匯資金風險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對我國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提出了迫切要求。為此,黨中央、國務院曾多次強調要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運用各種手段更好地發揮金融支持經濟增長和促進結構調整的作用;要深化金融改革,加強風險防范,切實維護金融安全穩定。在此背景下,加強對QFII機構外匯賬戶資金的管理,防止資金非法流出入,成為防范金融風險的必然要求。
此次《規定》強化了QFII資金匯兌管理和統計報告要求,包括進一步完善了QFII投資涉及的資金匯兌報告制度,充實了相關報表信息;為落實和加強QFII后續管理,增加了QFII托管人所在地外匯分局部分日常管理職能;強調了QFII機構及其托管人履行各自報告職責的要求;明確了QFII機構及其托管人相關違規行為的處罰原則和依據。《規定》還保留了外匯局根據我國經濟金融形勢、外匯市場供求關系和國際收支狀況等調整QFII投資額度限額以及資金匯出入安排的權利。
“在‘松綁’過程中,監管部門對一些重點指標進行更加嚴格的調控是非常必要的,”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對本報記者說,“隨著QFII機構的增加,其業務的開展也帶來了規范外匯資金管理的需求,特別是在當前危機的背景下,加強這方面的規范管理,保證QFII機構業務規范有序開展尤為必要。”
據證監會透露,2003年5月瑞士銀行和野村證券株式會社首批獲得QFII資格,到2006年10月,證監會共批準52家外資機構的QFII資格。2008年3月后,QFII資格審批開始加快,2008年共有24家外資機構獲得QFII資格。2008年12月,證監會新批了4家外資機構的QFII資格,使QFII總家數達到7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