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紐約8月24日電 綜述:美國學者認為中國經濟發展舉世矚目
新華社記者陳剛 楊蕾
198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勞倫斯·羅伯特·克萊因曾于1979年率領第一個美國經濟學家代表團訪問中國。此后30年,克萊因一直關心中國經濟發展,并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定會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
克萊因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1978年中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實行了意義重大的改革開放,將土地承包給農民,而農村的改革又促使城鎮和鄉村企業的出現。此后,小型商業企業和制造型企業開始恢復,政府成立了從事出口加工的特區,引進了外國企業的技術和投資,從而使經濟快速發展。
克萊因說,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中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但伴隨中國經濟取得成就,如何再分配成為較突出問題。此外,中國經濟還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現象,以及階段性的經濟 “過熱”情況。但是,他相信中國經濟發展會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目前在德勤公司從事中國經濟研究的肯尼思·德沃斯金日前也接受了記者采訪。他曾經在密歇根大學擔任國際商業和亞洲語言文化教授,對中國問題研究超過40年。1977年,他第一次訪問中國,并促成建立了上海-沃頓國際論壇。
德沃斯金認為,建國60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說,改革開放后的30年里,中國經濟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都發生了難以想像的變化,不了解中國的人很難體會這種變化的意義。
德沃斯金說,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造了很多財富,城市居民成為主要受益者,政府正在通過經濟刺激計劃來增加農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費水平。他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改革觀念已經成為經濟文化的一部分,二是私人資本和市場觀念成為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德沃斯金認為,過去中國經濟發展也存在不平衡的問題,但中國經濟政策的調整已經出現了越來越有序的變化,隨著改革的深入,中國政府的經濟管理水平在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