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為即將結婚的兒子在澳門路買一套新商品房,看了網站發布的房價信息,說7月房價將‘迎來久違的下跌走勢’,我信以為真,后來發現房價不跌反漲,想想兒子等著要用,只得在7月上旬硬著頭皮買下。每平方米多支出了3000元,真虧死了!”昨天市民張先生氣憤地對記者說。
記者隨意點開一些網站,發現各種涉及房產價格、房價走勢的信息滿天飛。這些信息的源頭,有的是根據某某網站的市場調查、有的是依據某某房產中介公司的調查數據,還有的則是“從有關部門獲悉”,至于哪個“有關部門”,讀遍全文也沒“出處”。
信息大相徑庭 讓人左右為難
外地在滬經商的李先生在上海常住7年多了,決定在上海購買一套商品房。“我總認為,‘房產專家’的話不會錯,結果卻搞得我一頭霧水。”李先生給記者舉例說,8月13日,某調查系統通過媒體發布信息稱,房產專家預計,在高價的拉動下,8月上海商品住宅的平均成交價格將突破2008年7月創下的17116元/平方米的歷史最高水平。但就在同一天,另一家網站引用房產專家分析稱:“上海8月房價將面臨重大調整”。
“同樣一個城市,為什么房地產市場的信息會如此大相徑庭?”李先生有點犯暈。
紛亂信息背后是誰的利益“推手”
除了統計部門、房地部門等權威部門發布樓市信息外,市場上確實有不少機構,通過各種途徑公布房價信息。由于各家的數據分析,采用的樣本并不完全一致,研究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就會造成結果背道而馳的現象。而這些不夠準確的信息,很容易讓消費者無所適從,在誤導消費的同時,也助推了房地產市場的“瘋狂”。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房產公司負責人還表示,目前之所以有一些網站、調查機構等亂發布信息,也是和“利益”密不可分,境內外一些所謂“專家”、“業內人士”的言論,背后是不是有利益的“推手”呢?
信息披露的監督機制缺失
記者了解到,盡管建設部多年前就強調要規范房產信息發布,但由于相關規定的不完善及監督機制的缺失,虛假信息、不準確信息滿天飛在所難免。當前,房產市場信息的披露制度亟待完善,如能歸口由權威部門統一發布房地產價格,消費者也不至于被過多的信息所迷惑。
同時,針對一些網站、調查機構等隨意發布房價信息現象,有關部門應制定長效管理機制和法規,并制定相應的處罰規定,加強監督。(本報記者 周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