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臺山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為例
太原師范學院城市與旅游學院 邵秀英 黃永勝
平遙古城1997年申遺成功,之前不為人知的小城從此聲名鵲起,12年旅游收入增長52倍;張家界1992年申遺成功,由一個不知名的小鎮變成了“旅游名鎮”,每年景區可獲得990億元的巨額旅游收入;南京明孝陵申遺前,僅作為游覽中山陵之后的次景點,申遺成功后便成為境外旅游組團的第一站……可見,申遺成功提升景區知名度,進而引發景區“旅游熱”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然而,伴隨遺產旅游熱的卻往往是令人堪憂的遺產破壞甚至黃牌警告。五臺山申遺前,已經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5A級景區,2006年旅游收入16億元(平遙古城2008年旅游收入6.7億元),約占當年山西旅游收入的4%。那么,申遺成功對五臺山旅游來說是助力器還是限制令?
申遺成功是對旅游過度開發的限制
與我國其他世界遺產地不同的是,五臺山申遺是一個由高山鬧市還原為清涼佛國的過程,是一個由景區變遺產地的過程。申遺前,五臺山已經是山西省僅有的2處5A級景區之一;申遺中,五臺山旅游做出了重大“犧牲”,對不符合遺產要求的賓館、商業攤點等各類建筑進行了拆遷,2008年旅游收入由2006年16億元減少到14億元。
“入遺”是對遺產價值的認可,限制是對遺產的保護性利用。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世界遺產的目的是依靠國際間的協助加以保護,使之永遠傳遞下去。文化精神功能是世界遺產的基本屬性。但旅游業的無序發展、過度開發和商業利用,則是對世界遺產文化精神功能的異化。因此,“入遺”后的旅游限制是必然的,遺產地任何資源必須是保護下的適度開發利用。
第一,大眾旅游意識受限。旅游景區開發一般要經過由大眾旅游到可持續旅游發展的階段。大眾旅游關注的目標是經濟利益,景區往往通過“圈地”、追求產品數量和市場促銷,來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第二,旅游項目建設受限。按照五臺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的開發保護要求,區內人造景觀、交通等項目應受到限制,人工設施必須減量。比如取消景區索道、纜車;同時,飛機場、高速公路以及飯店、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的選址布局進一步受限,做到“近而不進”。第三,游覽空間受限。除了通常所說的“山內旅游山外住”的功能分區要求以外,五臺山景區還有更多的“地方”受到嚴格保護,如佛教生活核心區,佛教活動的特定時段,重點文物建筑景觀等。第四,游客容量和旅游行為受限。不規范的請香、購物以及游客的亂摸亂扔等不良旅游行為和消費也將受到限制,以減少旅游污染。
如何實現遺產文化保護與利用的雙贏
申遺與旅游像一對孿生體,保護和開發也并不矛盾。適當的旅游開發利用是對遺產文化的弘揚和傳承,保護和限制是遺產文化永續利用的前提,是遺產地可持續旅游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對遺產地更好的宣傳和促銷。然而,“入遺”后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更是利益各方艱難博弈的過程。那么,如何防止新一輪旅游熱所帶來的過度開發?
第一,政府的責任。遺產文化是公共資源,政府始終是遺產文化保護的主導,因而政府也應該是遺產文化保護投入的“主力軍”。在遺產文化開發保護中,政府需承擔起決策、投入、引導、協調的綜合功能。
第二,景區的義務。在景區開發中,要嚴格遵守遺產地旅游功能分區限制開發原則,杜絕新一輪旅游景觀建設熱;要正確運用“加減法”,減少人工設施,創設佛國清涼圣地氛圍,實現保護下的開發,體驗中的旅游;借鑒國內外遺產地開發管理的經驗,逐項明確旅游受限項目并落在實處,使“入遺”成為五臺山由觀光游向體驗度假游轉型,由國內宗教旅游地向國際綜合旅游目的地發展的助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