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卡并未丟失,密碼只有自己知道,卡內資金卻不翼而飛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周海濱 實習生 付詩迪/北京報道
你足不出戶,銀行卡鎖在保險柜里,卡信息沒透露給任何親友,銀行卡是否有損失的可能?
貌似萬無一失的銀行卡給我們帶來了壞消息。
8月17日,《紐約時報》報道稱,美國司法部證實一樁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計算機犯罪案發生,3人盜取超過130萬張銀行卡信息。他們主要通過入侵Heartland支付系統計算機網絡、7-11連鎖便利店、地方性連鎖超市的網絡盜取信息。盜取的卡信息一部分在網上出售,一部分被用作冒名交易或直接從銀行提款。
同日,在國內,廣東東莞一家銀行ATM機上,一小時內數十儲戶銀行卡中的錢被“盜取”,受害者幾乎全部來自一家工廠。值得注意的是,每個月的10日是這家工廠發工資的日子,10日那天去該柜員機查詢、取過款的很多人,而后錢都被或多或少的“盜取”。
銀監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6月底,我國商業銀行已發行銀行卡19億張,居民人均擁有1張以上的銀行卡。從許霆案到多起銀行系統漏洞導致的銀行卡巨款失竊案,銀行卡的安全問題,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銀行卡到底安不安全?銀行卡系統出問題究竟是誰之過?
你的銀行卡還安全嗎?
銀行卡一直在手里,密碼也只有自己知道,錢是怎么丟失的呢?
國家數字網標準起草人,原國家信息產業部泰爾實驗室顧問杜森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銀行款項的丟失原因無外乎四個方面:一是卡體本身被人復制;二是在存取款操作過程中被盜;三是信號在傳輸時丟失;四是從網絡中失竊。
我們一向信任的加密銀行卡,怎么就不安全了呢?
銀行數據信息傳輸技術專家余強靈向《中國經濟周刊》解釋說,公眾對銀行卡安全性的認識存在誤區,“一是認為在通信方面組成了自己的專網,信息在自己的專網中的傳輸應該是安全的,不會被竊取的;二是認為銀行在終端上已經做了某些加密處理,應該不會被破解。正是認識上的誤區導致了銀行系統對于錢款被盜事件采取回避態度!
隨著銀行卡信息失竊案的出現以及引發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銀行卡的安全性!翱ú贿z失而錢卻損失”的怪現象使得人們對“持有銀行卡+數字密碼加密”的傳統使用方式心存質疑。
“專用的數字加密設備都有破譯的可能,更何況銀行系統相對簡單的數字加密!庇鄰婌`說。
對銀行卡的信任危機,更多的是來源于盜竊卡信息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技術。最常見的是在ATM機插卡口安裝讀卡器或假面版,竊取客戶銀行卡信息;同時,在自助設備上方放置微型攝像裝置窺視密碼,將信息傳送給同伙,利用電腦、磁卡讀寫器及空白磁卡,制作“克隆卡”,異地盜取客戶資金。
。冈轮醒,廣東曝光了一起銀行卡詐騙案件。2008年12月24日13時45分,王女士在珠海某ATM機取款后卡內余額為25957元。當月31日,她再次使用該卡取款時,發現卡內余額僅剩490元。 經調查,在2008年12月23日19時15分和25分左右,有人兩次在該ATM機插口處安裝讀卡裝置和攝像裝置,用于盜取銀行卡磁條內信息和持卡人密碼。
僅福建一省,今年前4個月就發生“克隆”銀行卡案件300多起。福建省公安廳透露,福建省1月至4月共發生針對銀行自助設備的盜碼案(事)件490余起,其中75%左右是“克隆”銀行卡類型違法犯罪。
銀行卡就好像一把鑰匙,老百姓常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而現在,犯罪分子有可能復制你的鑰匙,當一把鎖有好幾把鑰匙能開的時候,安全問題就出現了。而復制這把鑰匙,并不需要高不可攀的技術。
“我個人認為,現在的加密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相應的破譯技術也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庇鄰婌`表示,銀行卡目前還是相對來說很安全的,但是數字加密技術亟待升級。
誰來為卡信息失竊買單?
銀行之過?還是持卡人之過?
這個問題曾經因許霆案而紅極一時,然而,并沒有隨著許霆案的終審判決而塵埃落定。為數更多的銀行卡信息失竊案件,同樣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銀行盡到了自己的責任,持卡人也沒有對銀行卡及其信息保管不善,那么,一旦卡信息失竊,應該誰來為損失買單呢?
“這個涉及到銀行和持卡人分別應該承擔的義務,銀行應該向持卡人提供足夠安全的交易系統,同時在持卡人取款時盡到謹慎的審核義務。持卡人應該盡到妥善保管銀行卡及密碼的義務。任何一方違反了交易原則都應該承擔相應的交易責任!敝袊勺稍冎行姆墒聞詹扛敝魅稳我辽合颉吨袊洕芸方忉屨f。
如果銀行按規定辦理了轉賬手續,持卡人也盡到了妥善保管的義務,如果資金丟失了怎么辦?
任伊珊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雙方均沒有違反法定及約定義務,損失是由于銀行卡被復制、密碼被破譯造成的。此時再適用本人行為原則是不公平的。在銀行和持卡人之間來講,可以按照公平原則考慮由雙方均衡分擔損失!
可是這種公平原則真的公平嗎?
北京律協刑事辯護委員會秘書長李肖霖對“公平原則”提出了質疑,“如果我的密碼、銀行卡和身份證同時丟了,那么銀行可以免責。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銀行就必須承擔責任!崩钚ち卣f:“我們給銀行設定更大的責任,才能有效保護公眾信用卡的安全!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員宋泓均則提供了一種不同的思路:“現在我們要向外國學習,有一個保險公司來專門解決這些問題。這就像撞車一樣,你撞我、我撞你,誰也不賠誰,保險公司來協調!
銀行和儲戶的責任問題,在已經審理的案件中、或者在公眾中,都存在一定的爭議。同樣是“銀行卡沒離身卻被盜刷”的案件在深圳市兩個區法院出現了兩種判決:一種是銀行擔負全部責任,一種是由客戶擔責。
究竟誰該來為卡信息失竊買單呢?法律才是最終的解決途徑。央行支付結算司司長歐陽衛民表示,央行將持續關注盜刷卡案的司法判例,盡快完善有關法律制度,研究建立商業銀行和持卡人之間的合理責任分擔機制。
銀行卡有幾把鎖?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如果鑰匙不安全了,可以選擇換把鎖;如果一把鎖不安全了,還可以多用幾把鎖,把安全系數升級。而如何給銀行卡加把鎖,是擺在銀行業面前的主要問題。
具有生物識別技術的銀行卡就是其中一種。東京三菱銀行早在2005年4月就發行了這種銀行卡。
這種新型信用卡以掌紋靜脈識別技術為基礎,持卡人在申請辦理時將自已的生物信息輸入系統,然后就可以根據本人的生物特征信息到銀行的自動柜員機進行金融交易。
站在提款機前面,只要想一想密碼就可以把錢提出來——加拿大研究人員正在研制這種通過腦波加密的安全裝置。即使大家都在想同一件事,但每個人的腦波信號都存在一些差異,人的腦波就像指紋一樣是獨一無二。因而,用腦波開啟銀行卡密碼安全系數相當高。
新技術的引入需要銀行部門的投入,然而投入產出比是銀行需要考慮的問題。余強靈對《中國經濟周刊》說:“現在一個卡5元錢或者10元錢,(投入新技術后)假設要求持卡人必須付1000元錢才能買這個卡,這是個問題!
生物識別并不是不可能實現的技術,但是新技術本身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李肖霖分析說,“生物(指紋等)識別,這個必須本人親自去提款,比如我叫我的太太替我去取錢,光知道密碼還不行,非常不方便!
或許,現階段,我們暫且這樣去自我保護:管好自己的銀行卡和密碼,在取款的時候注意有無盜竊號碼的磁條,有無奇怪的攝像頭,當你輸入密碼的時候,多看看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