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
金巖 石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唐越 藍山中國資本創始合伙人
康榮平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文|本刊記者 李冬潔 出處|《英才》雜志8月刊
用“氣勢如虹”來形容當前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潮是最恰當不過了。2008年以來,中國企業出走海外已經由零星的個體行為演變成了一股潮流,無論是并購數量還是交易規模,都創出了歷史天量。有外媒稱,中國開啟了新一輪“并購狂歡”。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實際上,自打上世紀中國企業邁出海外第一步起,失意就一直如影隨行,最典型的莫過于聯想并購IBM中PC業務的欲罷不能,以及TCL的海外慘敗,這一輪海外并購潮中的企業和企業家們又會遭遇什么樣的困境?有了這么多前車之鑒,接下來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又該怎么走?
走出去是大趨勢
《英才》:在三位看來,這一輪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與以前相比,最大特點什么?
金巖石:此前的并購國家其實并不支持,金融支持也不夠,所以成功率很低,構不成浪潮。這次并購潮在這兩方面都獲得了很大的支持,海外并購已經不再是企業個體和零星的行為。應該說這是自建國以來真正構成規模的一次,不但雷聲大而且雨點也大,雷聲是國企并購,雨點是民企并購。
唐越:這是一個大趨勢,是大環境所決定的,一方面中國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有向外擴張的需求;另一方面全球經濟減速給中國企業提供了并購的機會。另外,以央企為領頭的資源性并購對中國未來發展具有很大的戰略意義。
康榮平:中國經濟已經走向國際化,再加上最近一年多的全球和中國的經濟變化,使中國原來以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無法維持,那么改變的途徑之一就是走出去,進行海外投資或并購。這一輪并購潮最大的特點是并購規模大,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以及不同行業類型的企業一起參與。
《英才》:那什么是中國企業這輪并購潮的最大驅動力?
金巖石:一是全球性的資產貶值使企業家看到了收購的機會;二是在經濟危機過程中,中國經濟已經開始了先行復蘇,由于在這次全球經濟調整中中國損失較少,我們就有相對的經濟實力,也就是購買力在上升;三是中國的金融體系和資產儲備在這次海嘯當中并沒有受到重創,相對于其他歐美國家資產貶值,金融系統受到重創,我們的金融實力還相對上升了;另外,還有人民幣升值的因素。所以從這幾方面來看,這次并購潮是順理成章的。
康榮平:資源性的企業和制造業企業動機不一樣,資源型企業走出去既是國家戰略,也是企業戰略,而制造業的企業并購動機是有的要技術,有的要渠道,有的要品牌。
《英才》:有觀點認為,目前國際形勢還未穩定,而長遠的戰略謀劃遠比突然出現的機會重要?
金巖石:并購其實就是企業換血或者服藥的過程,做得好“母子”自然平安。從我從前參與的并購來看,所有的并購都是機會,它不像是在超市購物,什么時候都可以買,還可以等著打折。現在的時機正好,國際并購主要靠機會,這是天時,地利只有企業家才能知道,人和主要是指企業家與被并購方的管理團隊合拍。
敗案緣于短視
《英才》:以前中國企業進行的并購大部分都失敗了,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金巖石:前些年大部分的并購都失敗了是非常正常的,因為中國企業以前海外并購存在五大先天缺陷:一是沒有金融支持,反而會有金融扼殺,比如中國收購了一家外國企業之后,三個月之內就會面臨這個企業原來的銀行授信突然取消,這時外方銀行就會要求中國的金融體系參與進來,如果不參與就不提供資金,這就把企業在很短的時間逼入絕境。過去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失敗多數都是死于金融扼殺;二是我們常說的水土不服;三是決策失誤;四是整合失敗,像TCL;第五是經營上的問題。其實主要是前兩個原因。
康榮平:失敗的案例一般都是因為戰略上的短視,沒建立長期的全球戰略,不是一個長期考慮下的結果,像聯想和TCL的并購都是應急的,收購完了才在全球招聘國際化人才,這不就表示企業根本就沒有做好準備嗎?
《英才》:那現在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上述情形有什么樣的變化?
金巖石:最大的改善是企業的實力相對大幅提高,并且有國家的政策性支持和金融體系直接和間接的支持,比如深發展的供應鏈金融,可以把企業的信用從本土延伸到海外,而且外國銀行對中國也不像以前那樣嚴酷,國外金融扼殺相對少了一些。這是這一輪海外并購最大的改善。
唐越:現在中國企業的管理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了,并購失敗其實也不止中國企業,國外也有很多失敗的案例,所有的并購都是有風險的,現在只不過是能力比以前提高了,成功的可能性大了。
央企民企誰會贏?
《英才》:這輪并購中,國企尤其是央企和民企海外并購的優劣勢表現在哪里?
金巖石:央企的優勢是可以動用國家信用,比如中鋁收購力拓,按照中鋁本身的實力,難以和力拓達成收購意向,但它有國家支持。而央企收購失敗也是因為這一點,因為加入了政府行為,所以對方的防御性更強。民企的優勢是靈活,它的并購是純粹的企業行為,但民企的劣勢顯而易見——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同時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不夠。雖然目前這種情況有所改善,但這仍是民企海外并購最大的瓶頸。
康榮平:央企海外并購優勢是有充足的資本,民企的行為更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央企的劣勢是行為不夠市場化,民企的劣勢經常籌不到錢。
《英才》: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這一輪海外并購潮央企成功的概率高,還是民企的概率高?
金巖石:從數量上看,未來絕對是民企成功的勝算大些,其實國企并購的意愿并不足,如果政府沒有想法,國企自身的動機是非常弱的。海外并購涉及的風險之大是一般國企領導人不愿承擔的。
《英才》:對于未來,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方面還需做足哪方面的功課?
金巖石:目前,中國經濟非常類似于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的日本經濟,而發生的并購也與日本在70年代大規模的海外并購非常相似。雖然人們都記著日本當年收購洛克菲勒中心,收購好萊塢制片公司,變成了歷史的笑話,但實際上這兩大并購敗案背后還有成千上萬成功的并購。所以,我們必須要認真總結日本70年代到80年代末海外擴張的經驗,既要看到中小企業成功的并購經驗,又要看到超級企業當時盲目擴張帶來的惡果。此外,我們還必須構建一個市場化的海外并購的金融平臺。
唐越: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最根本的還是要解決自身的管理能力,特別是管理海外資產的能力,還有風險對抗能力,因為并購涉及到要用中國的現金流去貼補國外的經營。因此要做好準備,假如并購不成功,就要虧得起,不會傷筋動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