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兩任局長試圖改變數據打架未果 國家信息中心專家:癥結在于GDP掛鉤政績
業內人士透露,至少一半以上的證券公司明星分析師在從事代客理財或理財指導。
□晨報記者 李 芹
盡管有國家統計局兩位前任局長的高度重視,31個省市區的上半年GDP之和仍然再次高于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昨日,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兼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在接受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地方在GDP統計方面存在重復計算所致。他認為,分地區計算GDP的方式并不是一種妥帖的方式,對于地方政府來說,計算失業率、就業率這種民生意義更重的指標更具作用。
數據“打架”:
地方GDP總和又虛高了
7月16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表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13986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1%。
然而,通過查詢媒體公開報道的各地方政府公布的上半年經濟運行數據,發現31個省市上半年GDP相加總和為153769.4億元。這一數字與139862億元有較大出入,以百分比計算,大約在10%上下。瀏覽31個省市的經濟運行數據,除了7個省市自治區外,其余地區上半年的GDP增幅均超過了國家統計局發布的7.1%。而今年初,中央設定今年中國經濟的增長目標為8%。
事實上,各省區市匯總數據之和高于國家統計局數據的現象已經存在多年。以2003年為例,國家統計局最終核實的全國GDP增長數字是9.3%,但當時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GDP增長率低于9.3%的只有兩個,高于9.3%的有29個。國家統計局:
兩前任局長曾建言統一核算
這種統計數據上的怪現狀并非沒有得到重視,國家統計局兩位前任局長都曾明確表示要予以改變。2005年1月25日,時任國家統計局局長的李德水表示,國家統計局2005年將建立地區GDP核算聯審制度,也就是說,“各省GDP核算后,數字要由國家統計局認可之后統一發布,以此作為法定數字,各省自己計算的無效。”此后媒體以《地方GDP統計虛高時代結束》為題大量報道。
2005年12月20日,李德水再次強調,在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中,各地都利用普查中獲取的新的基礎資料和統一規定的核算方法來核算地區GDP,這就能改變過去地方核算的匯總數和國家核算的數字差距過大的現象。
而2007年的一次全國統計工作會議上,時任國家統計局局長的謝伏瞻也公開表示,國家統計局將盡快統一核算各省份GDP,以結束長期存在兩組不同數據的局面。他表示,2007年統計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是著力解決關鍵統計問題,完善GDP核算方法,加強數據之間的銜接,盡快實施由國家統計局統一核算各省區市GDP。這一消息再次為諸多媒體所報道。痼疾難改:
專家建言淡化地方GDP
痼疾為何多年難改?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兼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分地區計算GDP中不可避免存在著重復計算的問題,出現之和高于全國數據是先行的統計制度所致。”范劍平這樣表示,他以外貿出口行業為例:一家外貿出口公司生產地在A省,但產品出口或許是在B省份,但是在統計GDP時,A、B兩省很有可能將此都計算在當地GDP之內。而這樣的情況并不只在外貿出口行業存在,在不少其他行業也會有類似現象。
而除了這種行業的重復計算,如果一個在各地均有分支機構的大型企業,其企業總部會將分地的營收之和相加計算。但其分支機構的政府也會同時計算這些當地公司的營收之和,因此也存在另外一種情況的重復計算。
范劍平表示,由于統計行業本身的特殊性,只能保證統計結果逼近真實,無法保證一點誤差沒有,所以存在這種情況并不意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GDP掛鉤地方政府考核的傳統模式并不合適,很可能讓各地方政府產生攀比心理,讓一些原本可以剔除掉的數據也成為不愿剔除的模糊數據,從而推高GDP值。范劍平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讓各地政府統計地方GDP,不如要求各地方政府將力氣花在就業率、失業率、地方財政收入等實實在在的數據上。這些數據比起GDP來,更顯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