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性重組對內外資本采取更開放的態度,將引發本地金融類公司豐富的想象空間(附:上海本地股一覽)
本報記者 朱寶琛
時間已經是7月份的最后一天,自明日起,備受關注的上海金融國資改革就將正式實施。從重組方向看,金融國資改革將是史無前例的大手筆。
據悉,這項改革將涉及約16家上海市屬金融企業,總資產24511.9億元(截至2008年底)。按照有關部署,浦發銀行、上海銀行、太保集團、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和上海國際集團等市屬骨干金融企業將獲支持進一步發展壯大。
本著“有進有退,進退有度”“激活存量,吸引增量”“統籌協調,注重實效”的基本原則,此次改革將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爭取實現三個主要目標:通過開放性重組,吸引一批處于行業前列的國內外重要金融機構入駐上海,培育若干家主業突出、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市屬骨干金融企業,逐步壯大金融機構體系;通過深化改革資本補充機制、法人治理機制、選人用人機制、激勵約束機制,把市屬金融企業建設成為資本充足、內控嚴密、創新能力強、服務和效益好的現代金融企業;通過建立健全目標明確、統一協調的金融國資管理體系,加強金融國資監管,推動金融國資布局優化,進一步發揮金融國資在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的作用。
“一個城市要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機構的數量和質量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趙錫軍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上海市創造條件讓金融機構前來安營扎寨,同時培育本土的金融機構,讓其做大做強,這些都是非常正確的。
他同時提出,要讓金融機構有事情可做,這是更重要的。“在這方面,上海市可以進行一系列的探索,讓金融機構有市場、有錢掙。”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開放性重組,應該是對國內外金融機構“一碗水端平”,因為上海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吸引的不光是國內的金融機構,同時也要吸引國外的一些資本進入。“當然,政策底線還是應該要有,在上海要用國際化的思維方式,不能太小家子氣,使得國內、國外各方的資本都能平穩進入。”
趙錫軍表示,開放性重組可能就是在金融機構的股東和資金來源方面更加寬松,采取更加開放的態度。“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對國內外的金融機構應該一視同仁,更重要的是把市場給做好。同時,還要與其他國際金融中心做比較,取長補短。”
對上海的金融類公司而言,這一改革的實施,或將引發豐富的想象空間。
目前上海的金融上市公司有中國太保、浦發銀行、海通證券和愛建股份,而尚未上市的金融企業包括上國投、上海銀行、國泰君安、東方證券、上海證券等。光大證券認為,開放式重組將引發豐富想象空間。“開放式重組”意味著主體多元化,體系外的金融企業也有望參與;同時意味著重組方式多元化,尤其是結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綜合經營平臺,會有不同的重組方式來實現產能的優化和集中化。
市場人士指出,多年以來,上海金融國資布局分散,難以形成合力,既不利于集中力量支持市屬骨干金融企業的發展,也不利于運用金融牌照資源吸引國內外重要金融機構集聚上海。
據悉,目前,除了上海國際集團為地方國有獨資外,其余15家市屬金融企業均為股份制,持股結構不盡合理:其中安信農保、長江養老險、華安基金、富國基金、申萬巴黎基金、東方證券等6家,本市地方國資持股比例都超過55%,過于集中;其余9家則為股權多元、持股分散。
有分析人士指出,對于一些上海知名金融企業,上海市將積極做大做強,培育上海本地的嫡系隊伍;對于非骨干金融國企,將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金融機構來參與重組。
在此前公布的國務院關于上海建設“兩個中心”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金融機構為主體、各類金融機構共同發展的金融機構體系。”市場人士指出,這是提升上海金融市場集聚和輻射功能、實現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目標的內在要求。上海金融國資國企擁有較為豐富的金融資源,通過與國內外重要金融機構戰略合作等方式用好用活這些資源,是迅速壯大上海金融機構體系的重要途徑。
郭田勇認為,上海市實施金融國資改革,應該是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很重要的一部分。趙錫軍亦發表了相同的觀點。“這不僅僅是上海市的發展戰略,同時也是國家的一項重要戰略,國家肯定會給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