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輸入型與內生型通脹因素值得關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0日 05:09  金融時報

  記者 李倩

  央行日前對外發布的《2009年二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報告認為,二季度國民經濟恢復速度超出預期,經濟主體信心穩步提高。CPI將會在下半年走穩,三季度末觸底,但存在反彈可能。多位業內專家對記者表示,我國宏觀經濟政策是非常有效的,經濟進入了一個觸底反彈階段,但復蘇基礎還不穩固,不確定因素還很多。另外,輸入型與內生型通脹因素的增加尤其值得關注。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楊瑞龍表示,雖然說現在談通脹也許為時尚早,但未雨綢繆還是很有必要的,特別是要看到問題的存在。其中有兩個因素對通脹的影響不容忽視。一是貨幣供給因素。從長期來講,貨幣供給與通貨膨脹存在著正相關關系,從以往經驗來看,貨幣供給通過一到兩個季度就會傳遞到通脹上來。今年上半年,M1、M2增速一路上揚并屢創新高。6月末,M1、M2同比分別增長24.8%和28.5%,雙雙創下歷史新高,環比分別上升6.1個百分點和2.7個百分點,比去年末分別上升15.7和10.6個百分點。6月末,新增貸款達到7.37萬億元。另一個是輸入型價格上漲因素。今年3月份以來國際大宗商品,特別是石油價格的上漲非常顯著,這些價格的上漲對發達國家影響也許并不明顯,但是對“二元經濟結構”下的中國經濟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國目前還是一個制造業、重化工業推動增長的經濟狀況,因此大宗商品價格和石油價格的上漲對中國經濟的通脹影響是比較大的。盡管CPI、PPI同比還是負增長,但這兩大因素的存在讓我們不得不對未來通脹心存憂慮,或將存在通脹逆轉的可能性。

  對于物價的發展趨勢,交通銀行研究部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博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上半年,CPI連續5個月負增長,同比下降1.1%。分類別看,食品類價格下降0.3%,居住類價格下降3.9%,這兩類價格持續回落影響CPI下降0.6個百分點。今年以來CPI下行主要受翹尾因素的影響,上半年CPI同比增速如果剔除翹尾因素(-1.48%),新增因素其實是正增長(0.38%)。三季度后主導物價持續下行的負翹尾因素將逐步減輕!

  唐建偉進一步分析指出,首先,當前宏觀經濟企穩回暖態勢基本確立,總需求擴張將帶動物價回升。隨著國家刺激經濟發展和消費的措施不斷跟進,以及前期調控效果的逐步釋放,總需求將繼續擴張,從而增強物價上升的動力。其次,食品價格運行臨近年內低點,將逐漸企穩。根據我國農業生產自身的特點,未來食品價格的下降周期底部可能出現在第三季度。第三季度末和第四季度,食品價格可能企穩,并開始新一輪上升周期。再次,美元持續貶值導致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會傳導到國內。外部價格上漲必將推動國內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導致PPI走強,并傳導至CPI。最后,各國央行注入的充裕流動性加大了未來通脹風險。寬松的流動性加大了未來全球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的風險,從而也增加了我國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壓力。“綜合上述因素,預計未來CPI、PPI降幅將逐漸收窄,CPI同比增幅在四季度有望轉負為正,而PPI的“轉正”則可能延遲到明年初。”唐建偉說。

  從央行測算的物價景氣指數看,CPI先行合成指數目前仍處于下降階段,物價水平下降趨勢在近幾個月會持續。一致合成指數的預測顯示,CPI會在今年三季度末觸底。全球商品市場整體呈現觸底回升之勢,未來“輸入型”通脹壓力增加。同時,國內需求繼續回升,流動性持續寬裕,通脹預期有所顯現。總體來看,CPI將會在下半年走穩,存在反彈可能。

  全球商品市場“輸入型”通脹壓力我們沒法控制,而貨幣信貸走高可能引發的通脹我們則可以早作準備?紤]到目前推動信貸投放的主要因素是宏觀經濟逐步企穩回升,實體經濟的貸款需求將會增加;新建投資項目陸續下達,在建項目存在大量后續貸款需求等因素。唐建偉認為,應在下一步保持總體寬松的同時,加強對經濟金融形勢的前瞻性分析,根據銀行業盈利狀況和通脹預期變化,適時適度進行微調。通過信貸“窗口指導”和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從數量上適度控制市場流動性,同時加大信貸結構調整力度,提高信貸支持經濟發展的質量。

  當然,央行報告也指出貨幣信貸也存在放緩的因素,比如說票據融資置換為中長期貸款的空間較大;一些建設項目也預先儲存了部分項目資金,上半年貸款有一部分沒有實際使用出去;合格項目的開工節奏估計相對上半年放緩,新建投資項目增長將有所減慢;資本充足率下降較快和風險管理加強對銀行業持續快速投放信貸資金產生一定約束。

  采訪中,專家普遍認為,宏觀經濟正處于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下一階段應繼續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鞏固經濟企穩回升的基礎。

> 相關專題: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