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寧
國土資源部公布了最新數據,無疑贏得了公眾的掌聲。在我看來,僅有國土部門公布房地產成本不夠,與房地產關聯的幾十個部門,如稅務、消防、建委、規劃、房管等部門,都應該主動公開各自在房地產項目的收費情況及費用支出情況。
房價由供求關系決定,各種房地產稅費雖然不是直接推高房價的罪魁禍首,但是,大量稅費一方面會轉嫁到購房人身上,另一方面會滋生樓市腐敗,比如,上海一個名叫帝景苑的樓盤,來自工商、公安、規劃、房管等部門的22個買家享受的是三到五成折扣。更重要的是,大量稅費容易使政府相關部門與開發商形成利益同盟。
我以為,從尊重消費者知情權、防止樓市腐敗、穩定房價等角度考慮,每一個部門都應該像國土資源部一樣,公開自己從房地產項目收取的稅費清單。這個稅費清單不能是簡單的收費征稅標準,應該包括稅費征收的法律依據、征收標準、稅費流向、收費后做了什么工作等詳細內容,甚至不妨借鑒國土資源部的做法,選取幾百個樣板樓盤來證明。
眾所周知,行政性收費都要有法律依據,而且不算什么國家機密,理應是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
為了揭開房地產稅費的秘密,2008年“兩會”期間,十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對北京樓盤進行稅費摸底并最終提交《減少政府收費環節遏制房價上漲的建議》的提案,調查發現,房地產稅費達50余項,涉及25個部門,政府各種稅費占總房價的30%上下。遺憾的是,相關部門沒有理會這一調查結果繼續征收稅費。
值得注意的是,在50余項房地產稅費中,存在不少不合理收費。比如說“綠化費”,名義上是政府部門向開發商收取后,拿來做項目及配套綠化建設所用,但是很多時候,費收了,綠化還是得開發商來做,購房人來埋單。而且,很多稅費存在彈性,哪個開發商跟官員關系好就能拿到折扣。這也就解釋了開發商為什么賣房給相關部門的官員時價格非常優惠,甚至直接送房。
在我看來,樓市今天的畸形發展態勢,不僅僅是因為買房人錢太多,開發商太暴利,更與某些部門的收費有關。很多人以為,一些地方政府依賴的土地財政,是賣地收入,實際上,房地產稅費收入是賣地之外的另一個重要收入來源。盡管中央三令五申要求減少行政收費,而房地產領域的行政收費始終未見減少,值得我們深思。
顯而易見,房地產稅費的透明、不合理稅費的廢除,是中國樓市健康發展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實踐表明,這些從房地產市場受益的相關部門,沒有主動公開自己收費的動力。因此,既需要我們的人大特別加強監督,把房地產稅費與住房公積金、土地出讓金一起納入人大監督范疇,同時,也需要輿論時時來鞭策。否則,這么多部門在收費,依然出現“樓脆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