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我國海外并購已由2002年的2億美元增至去年的205億美元,占當年對外總投資的50%,但有數據指出去年的海外并購損失也達到約2000億元的水平,引來市場質疑目前是否走出去“抄底”的有利時機。商務部海外投資研究中心主任邢厚媛稱,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機會不僅出在發達國家,還出現在發展中國家,但也要關注風險問題。
實際上,去年我國海外并購損失達2000億元的新聞,自今年3月份透露后,并沒有引起多少人注意。而近來國內企業收購或重組國外公司的新聞頻頻出現,卻成為人們經濟生活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今年以來,在全球跨境并購規模同比下降35%的情況下,我國企業的海外收購總額同比增加40%,涉及金額達到218億美元,僅次于德國,居世界第二位。特別是從2月份起,我國企業的大規模海外并購案更是風起云涌。
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一些國內企業發現,原來很多遙不可及的并購目標忽然觸手可及,收購價格變得越來越有誘惑力。因此,海外并購的沖動再次被激活。甚至有企業家建議,應該將海外并購上升為國家戰略。然而,根據一些機構或專家的研究表明,近年來我國企業海外并購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至少有70%是失敗的,其經濟損失也是巨大的。
分析人士認為,我國企業在海外并購中,存在四個明顯不足:一是缺乏明確的海外并購戰略。二是過于關注收購價格。實際上,更重要的是被收購企業的價值提升潛力。三是我國企業管理水平和管理經驗明顯不足,缺乏可持續的國際核心競爭力,缺乏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及關鍵的核心技術。四是缺乏并購后的整合能力。
確切地說,一些企業投資失敗,主要是在對外投資方面缺乏明確戰略,在并購時存在一時沖動的因素,沒有針對東道國的法律、市場、勞工、環保等方面作足可行性研究和盡職調查,而這一點往往導致最終的并購失敗。例如在我國企業參與并購的過程中,對被并購外企工會的作用過于忽視,往往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因為許多國家的工會都相當于一個大股東,這個股東可以不代表資產,但是代表生產力。
上汽集團海外并購“完敗雙龍”就是一個例證。2004年上汽出資5億美元并購韓國雙龍汽車公司50%以上的股權,此后,一場跨國“婚姻”,層出不窮的資方與工會糾紛、中韓企業的文化沖突,4年多的“糾纏”,造成兩敗俱傷,結果這家企業在金融危機下幾乎瀕臨倒閉,不僅給上汽帶來虧損,而且在當地引發了許多勞務上的糾紛。
實際上,上汽在并購之前,只看到對方資產負債表中的包袱,卻沒有想到相關法律或工會組織可能導致的風險。其教訓:一是用產業資本的制造思維來應付海外資產并購的戰略思維,我國企業勝算率會非常低;二是產業安全是有邊際成本的,不計成本的產業安全極可能是一個“偽命題”。
不錯,全球金融危機為我國企業提供了難得的海外并購機會,然而,分析人士指出,此中依然存在風險,從價格水平來看,不管是制造業、服務業的資產,還是能源、資源類資產確實跌價不少,其中的泡沫成分基本已擠掉,但不排除全球經濟形勢繼續惡化,這些資產繼續貶值的可能,不能光覺得價格低就作出收購決定,還需要從企業的發展戰略來考慮。
從這個意義上說,海外并購所交的2000億元的“學費”是值得的。它至少提醒企業或政府相關部門今后應注意兩點,首先,我國企業要吸取前期海外并購中的經驗,在世界金融危機還沒有完全探底的情況下,別太冒進地進行海外并購,要不斷通過小規模的海外并購積累經驗。其次,政府要通過更有影響力的參與世界經濟新規則的制定,為企業海外并購服務。有專家建議,國家應該為企業海外并購設立“根據地”,為走出去的企業提供當地的法律環境、知識產權保護狀況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