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4日電(記者 江國成)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曾培炎4日說,為從根本上防止國際金融危機災難的重演,推動形成和諧穩定的世界經濟新秩序,國際社會應穩步推進全球金融體系改革,促進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堅持經濟全球化方向,推進經濟綠色復蘇。后危機時代應解決多個問題。
作為首屆全球智庫峰會的負責人,曾培炎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暴露出傳統發展模式和經濟體系中的深層次矛盾。隨著形勢的變化,世界經濟將突破舊有的秩序和格局,需要國際社會著眼于解決后危機時代更為復雜的中長期問題和深層次矛盾。
他說,今年G20峰會對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形成了一些共識,現在的關鍵是要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并落到實處。國際社會應當共同推動完善金融監管機制,制定普遍接受的監管標準和規范,加強信息披露,對可能產生的系統性風險進行跟蹤、監測和及時的干預。
他認為,國際貨幣體系應當向穩定、可預期、多元化方向改革。但是,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框架難以在短期內有大的變動,“你的貨幣”容易成為“我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應當設計出一種機制,保持儲備貨幣幣值穩定,加強對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金融風險必要的監督,對財政赤字和經常項目赤字占GDP的比重有所約束,促其幣值穩定。為維護區域金融穩定,提倡加強區域貨幣合作,充分發揮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的作用,擴大互換額度和簽約國范圍。
在談到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問題時,曾培炎說,金融危機的深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儲蓄與消費關系的失調。
他認為,調整經濟結構,可以從發揮各自優勢、調整貿易結構入手。發達國家增加技術、服務和高端產品出口,減少經常項目赤字;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促進他們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中國家注重改善民生,擴大內部需求,減少對出口的依賴;改善投資環境,吸納發達國家的資本和技術轉移。努力實現雙向互動、互補、互贏,逐步促進消費儲蓄結構的調整。
他說,現在,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發展中國家正在成為國際金融危機最大的受害者。國際社會在減少貧困、縮小南北差距方面取得的進步,有可能煙消云散,甚至出現逆轉。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發達國家應當進一步改善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外部環境,恪守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和減債承諾,避免因金融危機使其陷入更深的困境。
他呼吁國際社會在共享先進的綠色技術方面建立相應的合作機制,促進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支持。為增強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即將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應當按照巴厘路線圖的要求,就加強公約和議定書的長期、有效和持續實施達成一項強有力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