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全球智庫峰會召開
本報記者 張莫 劉振冬 實習生 張曉芳
首屆全球智庫峰會于7月2日至4日在北京舉行。伴隨著這場國際頂級財經人物的頭腦峰會,一個陌生而熟悉的名字———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以下簡稱“國經中心”)被更多人提及和記住。作為此次峰會的主辦方,成立于今年3月的國經中心第一次正式亮相。用國經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的話說,其目標力爭成為一個國際一流的智庫。
“新型智庫”應運而生
據國經中心秘書長魏建國介紹,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經有智庫5000多家。美國最多,有1777家。中國智庫也近2000家。
中國的智庫主要分三大類。一是國家直屬的大單位。比如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務院研究室。還包括一些職能部門的研究機構,比如財政部、商務部的研究所,大概有200家;二是各個大學的研究機構,例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都有自己的研究機構,全國可能700家至800家左右;三是各個省級的研究機構,還有一些民間智庫。
“中國的智庫存在一些不足,因受到所在主管部門的局限性,在研究方向、內容上比較單一,出來的研究結果僅限部門觀點,對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研究更少。”魏建國表示。
而國經中心的成立正彌補了這一空白。鄭新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國政府渠道和企業之間的交流比較多,但是智庫研究機構之間的交流較薄弱,因此,就萌生了組建中國民間智庫的想法。于是,和他有類似想法的同志請來原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牽頭搞這個研究機構。在報告呈送國務院領導之后,經過發改委、民政部批準,又經過半年多的籌備,于今年3月20日正式成立。
核心職能是研究
國經中心的優勢正是擁有一大批層次高、有威望、人脈廣、經驗豐富的優秀人才。國經中心理事長為國務院原副總理曾培炎。理事會成員有現任部長,如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和張國寶等;有國開行董事長陳元、中投董事長樓繼偉、全國社保基金會理事長戴相龍等。
據鄭新立介紹,國經中心的四大職能是:研究經濟問題、開展經濟交流、促進經濟合作和提供咨詢服務。“研究是國經中心的核心職能。”鄭新立說。他稱,國經中心研究工作要實行開放式的組織管理形式,同國內的各個智庫保持密切的聯系,每周開一次學術研討會,每次都討論一個重要題目,請國內對該問題有深入研究的專家演講,大家再發表意見。每個月要開一次“經濟每月談”,談一個重點題目。
“而我們的成果是通過刊物上傳下達。”鄭新立說。現在國經中心有四個刊物:《要情》、《研究報告》、《信息反應》和《智庫言論》。他介紹,有的刊物是往上送的,有的是供我們的會員單位、理事單位參考,有的是供國務院及有關部委參考的。四種刊物都爭取每周出兩期。但是,也根據形勢的變化、研究成果的多少隨時調整出刊頻率。
不吃財政飯
鄭新立說,新智庫要用新機制。“我國研究機構多設在黨政機關內部或由國家財政供養,國外則是由民間資金贊助。國經中心創立時,財政撥了500萬元開辦費,以后就不管了。”他說。因此,國經中心成立了專門的基金來籌資,即中國國際經濟研究交流基金,并設有董事會。
鄭新立強調,基金的來源要多元化,并準備委托市場化的單位來經營,用基金增值的收入來支持公益性課題的研究,這種方式與國外智庫的運作方式一樣。目前的總目標是籌資規模達到5億元,全部市場化運作,不用國家一分錢,這有利于保持中心研究的獨立性。
而據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國經中心執行副理事長陳元介紹,“基金的運作關鍵是要做到嚴格管理、透明運轉、高效使用,接受有關方面的監督,同時也要學習借鑒其他智庫基金管理的成功經驗,不斷提高我們的基金管理和運作水平。”
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智庫?
“這是在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的半官半民的新型高級智庫的一次質的飛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人員之一,原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劉克崮這樣評價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的成立(下稱“國經中心”)。伴隨著國經中心的正式亮相,“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智庫”這樣一個問題也擺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智庫影響日大 國外稱為“第四部門”
智庫(ThinkTank),即智囊機構、智囊團,最初也稱“思想庫”,是指由專家組成、多學科的、為決策者在處理社會、經濟、科技、軍事、外交等各方面問題出謀劃策,提供最佳理論、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機構。嚴格意義上的智庫是獨立于政府機構的民間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