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大學的發展過程中,“產學研”三者的相互悖離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對此,哈爾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高軍明確提出:“‘論文寫在產品上,項目做在企業里’。我們的學科建設與企業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我們的學生需要到企業中進行實踐,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實中可以用到的技術。同時,我們也需要了解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層面的實際問題,以便研發新技術;這是我們針對自身的特色,提出的特殊要求。”
論文寫在產品上 項目做在企業里
——訪哈爾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高軍
文/本刊記者思旋 再文
孵化夢想,開啟未來。大學科技園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產學研結合、為社會服務、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平臺。大學科技園將通過大學的知識創新成果轉化到產業化的技術創新中,再把企業的創新積極性、資本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都引到大學科技園,從而間接推動高校的建設發展。
世界上許多國家把創辦大學科技園作為發展教育、振興科技、走向世界的一條重要途徑。美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英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陸續在幾十所大學周圍辦起了科技園。目前,國際上著名的科技園有上百處。
1989年,東北大學在全國率先創辦了大學科技園——東北大學科技園。一晃20年,今天,當我們再次走進東北時,一所年輕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哈爾濱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便映入了我們的視線。
我們帶著讀者的期盼,帶著推動科技、教育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堅持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的若干問題,拜訪了哈爾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高軍。
理清“校”“園”關系,實現清晰定位
中國科技財富:您好,高書記,很高興您能接受我們的采訪。首先,能否請您給我們披露一些哈爾濱理工大學建立科技園的初衷和考慮,以及對于發展哈爾濱理工大學有著什么樣的價值與作用?
高軍:首先,非常歡迎你們的到來。哈爾濱理工大學是一所工科特色突出的大學。多年來,我校采取“基礎理論教育+校企聯合專業方向+校企聯合實踐培養”的模式,為產業結構調整和地方經濟建設培養緊缺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因此,我們的學科建設與企業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我們的學生需要到企業中進行實踐,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實中可以用到的技術。同時,我們也需要了解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層面的實際問題,以便研發新技術;這是我們針對自身的特色,提出的特殊要求。”因此,我們針對自身的特色,提出“論文寫在產品上,項目做在企業里”的特殊要求。
為了滿足這一特殊要求,我們學校就必須與企業建立起密切的聯系。因此,學校想到要搭建這個溝通平臺,建立一個大學科技園無疑是最好的選擇,這也是真正貫徹“產學研”相結合的具體體現。
因此,哈爾濱理工大學只有與企業密切地合作,才能更好的發展。雖然我們早就提出了“產學研”相結合,但是配套機制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缺乏公共平臺。而大學科技園是最好的公共平臺。之前的一些科技園,由于與大學結合不緊密,不能發揮學校的優勢。還有一些科技園,由于帶有過多的政府行為,也不利于自身的發展壯大。而在大學周圍建立科技園,可以有效地克服這些缺點,并且有建在斯坦福大學附近的硅谷等成功范例可供借鑒。鑒于此,我們學校決定建立一個以本校為核心,并能輻射周邊幾所大學的科技園。
中國科技財富:哈爾濱理工大學科技園在短短的6年時間內,以一年上一級臺階的速度發展。請問,困擾其他大學科技園發展的問題,有沒有困擾到我們?又是如何克服困難、實現快速發展的呢?
高軍:是的,哈爾濱理工大學的科技園的確在短時間內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不過,我們并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如何將這所國家級的大學科技園做大、做強,是我們一直不斷思考的問題。同時,困擾其他大學科技園的問題,也曾經困擾過我們。我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進步,主要是因為我們已經在園區建設思路上取得了一個重大突破。
傳統觀念認為,大學建立科技園,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技術、人力,因此校方自然就是科技園的所有者。然而,這種做法直接導致學校被科技園“困住了”。之所以說是“困住了”,是說校方作為科技園的所有者,既肩負著向科技園進行大量投資的重任,又承擔著對科技園中的企業日常管理的重任,同時,還要承擔科技園內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巨大風險。這一切,巨額的資金投入、繁縟的日常瑣事、巨大的投資風險,每一項都成為校方的沉重負擔。長此以往,學校將被科技園拖住,最終出現“困住了”的被動局面。
而另一個負面后果是,科技園被學校“管死了”。由于學校在資金、人力、抗風險能力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局限性,因此,學校對科技園的各方面投入,都不可能做到“大手筆”。而科技園的發展壯大僅依靠學校一方的單薄實力也難以維持,最終出現科技園被學校“管死了”的結局。
針對傳統觀念帶來的弊端,哈爾濱理工大學的幾屆領導積極調整思路,制定相關應對措施。
當我們在總結全國很多大學科技園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時,我們發現了“困住了”與“管死了”是制約大學科技園發展的瓶頸,而導致這一現象的本質是學校對自身的定位不夠清晰。
之所以說定位不夠清晰,是因為,不論是巨額投資還是巨大的投資風險,這都是公司、企業應該承擔的,若是由學校作為主體來承擔這一切,顯然超出了學校的能力范圍。我們認為,讓學校去搞企業,不太合適,這不是學校的強項。作為學校,應該做的是搭建平臺。因而,在大學建立科技園時,應該對學校和科技園都做出清晰定位。具體到哈爾濱理工大學,我們對學校方面的定位是——學校主導。這意味著學校要發揮主導作用,其中主要是指發揮學校的學科優勢為園區發展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持。
同時,對科技園的發展模式做出清晰定位——公司化運行將是哈爾濱理工大學科技園今后發展遵循的模式。這一模式將科技園作為一個獨立的公司,而不是學校的附屬,公開面向整個社會。這樣,社會各界都可以按照投資入股的方式,參與到園區的建設中來。誰投資多,誰控股,以便整合更多的資源。這一做法將為科技園開創“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我們在和上海的某個孵化器交流時,向他們闡述了我們這一思路時,對方驚訝地贊嘆說,“我們做孵化器十幾年了,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我們十幾年,沒想到,你們竟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把這個痼疾給根除了!”
“政府引導”是指,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政府負責在大方向上把握園區建設;“三方合作”中的三方指的是政府、學校、公司三方;“三區聯動”中的三區指的是校區、園區、公共服務區,其中公共服務區又包括:風險投資平臺、培訓平臺、專家公寓以及其他相關生活配套設施。
這種理念的突出一點就是,它不再強調科技園區歸誰所有。這么做,學校成為科技園高端資源的整合者,更多地站在對整個社會有益的角度,著眼于長遠看待科技園的發展。這是我們當時制定這一發展理念的根本出發點。
為此,我們學校制定了今后發展的戰略方針。科技園一期工程依托學校機電類優勢學科,以先進制造業研發基地、軟件外包人才和動漫設計與制作人才的培養培訓基地為特色來建設;二期工程依托學校化工類學科和周邊院校的相關學科,以化工制藥和生物技術與人才培訓基地為特色來建設,充分發揮園區的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大學生創業基地、企業研發中心聚集地和高水平人才重要棲息地等功能。
具體來說,下一步我們將建12萬平方米的科技大廈,作為先進制造業的聚集地。為此,我們還根據我校雷清泉院士的建議,制定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規劃,爭取經過5年時間的努力,申報“工程電介質材料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剖析創新體制 辦個性科技園
中國科技財富:思路的轉變和體制的變革對于發展大學科技園帶來了哪些幫助與受益?
高軍:由于哈爾濱理工大學在對待科技園的建設上采取了“放”的態度,而這一“放”,就將政府、企業對科技園的興趣都吸引過來了。
在我們提出“公司化運行”模式和“多方共贏”的理念后,區政府和相關企業都對科技園的關注度明顯增高。區政府已經多次和校方、園區管理人員就科技園的未來發展進行溝通。他們明確表示,哈爾濱理工大學是在為國家和地區經濟做好事,他們一定會在相關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此外,社會上的許多公司也參與到科技園的建設中來。在這一過程中,哈爾濱理工大學強調的是“多方共贏”而絕不是“多方共管”,因為如果過分強調科技園的歸屬問題,結果是將科技園作為大學的附屬品,而不利于發揮多方優勢,最終不利于科技園的發展壯大。我們已經深深地領悟這一點,因此采取“放”的態度。從實際情況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多方共贏”還體現在科技園的未來發展規劃上。在科技園發展的三期規劃中明確提出,將來要聯合園區附近的其他學校,如:黑龍江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等5所大學,發揮他們優勢學科的技術特長,進行化工制藥和生物技術等方面的研發。這樣做,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科技園的地理優勢,同時,又能將學校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產學研”三者的有機結合。
中國科技財富:目前眾多高校都在積極發展科技園,包括哈爾濱理工大學在內,哈爾濱市就有三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您認為哈爾濱理工大學科技園的特色與個性在哪兒?它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高軍:大學科技園毗鄰大學校園這是它突出的優勢之一。臨近大學,就是臨近科學技術的最前沿。因此,大學科技園要發揮學校的學科特色來建園。而我校的學科特色是:在裝備制造業方面,既有先進的研發基地,又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有大量的軟件服務外包人才;有與新加坡合作的動漫專業,也培養了大批動漫設計與制作人才。在建設大學科技園的過程中,我們堅持將這三方面的優勢與未來科技園的發展密切結合起來,做到“特色建園”。
這并不是“特色建園”的全部涵義。“特色建園”還有另一方面的重要內容:我們將通過一系列優惠措施,將一些國際知名的高端企業的研發、銷售等核心部門吸納到科技園來。比如,可以用“零房租”的方式無償提供場地,讓西門子、IBM等公司來哈爾濱理工大學科技園建實驗室。學校無償提供場地,換來的是這些高端企業核心部門和科研人員;而他們的到來,既有利于學校科研、教學活動的交流與開展,又有利于當地企業與國際企業的技術交流與合作。這種通過提供一些優惠措施,讓國際高端企業“自投羅網”來科技園發展的方式,也是我們“特色建園”的重要內容。
既發揮本校的學科優勢,又利用優惠政策吸引高端企業將核心部門投放到園中,這雙重的“特色建園”注定將使哈爾濱理工大學科技園走出與其他大學科技園不同的特色發展之路。
中國科技財富:在您的心中,將如何部署和規劃哈爾濱理工大學國家科技園的未來藍圖?
高軍:在我辦公室的窗前可以看到,目前區政府已經把南邊的一片土地劃歸哈爾濱理工大學,目前這片區域既有新建成的哈爾濱理工大學體育館,今年的大冬會就在這里舉行;又有許多科研院所和教學樓。而那座大樓就是哈爾濱理工大學科技園的大樓,將來還要建一座12萬平方米的科技大廈。
社會是多元的。當我們站在對整個社會有益的角度上考慮問題時,我們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才能真正有利于大學科技園的發展壯大。我們不講大學科技園歸誰所有,因為“哈爾濱理工大學科技園”這個名字是國家給的,我們什么也不會丟。
采訪手記:
高軍書記在接受我們采訪后,在紙上給我們畫了套在一起的三個圈:“最內層的這個圈,是我們哈理工校園;中間的這個圈,是哈理工科技園;最外層的這個圈,是將來聯合其他5所大學聯合打造成的一個輻射地帶。”高書記用簡單的紙筆繪制了一幅哈理工科技園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
我們認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深化科技、教育體制改革,推動科技、教育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推動大學科技園建設與發展。大學應該從戰略高度重視和支持大學科技園的發展,學校和大學科技園的關系主要應該是資產關系,學校應盡量避免對大學科技園的行政干預。要妥善處理好大學科技園公司和上游學科的關系,避免大學科技園中的公司對學校教學、科研工作可能產生的沖擊。
許多在孵企業一般是從一個教研組或一個課題組發展起來的,大多屬于學科性公司。在企業發展的初期,學校的教師不可避免地要參與一些研發工作,但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最好實現公司和所依托研究機構的分離,實現科研人員和公司管理人員的分離。科學研究的主要任務是把錢變成技術,技術創新的主要任務是把技術變成錢。把技術變成錢,關鍵是要有一批企業家,特別是科技企業家。
哈爾濱理工大學科技園發展歷程
2004年成立哈爾濱理工大學科技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
2006年創建哈爾濱理工大學科技園
2007年科技園新址——理工大廈落成
2008年6月省長栗戰書、常務副省長杜家豪對科技園建設給予批示
2008年7月與六合集團簽署合作協議,啟動大學科技園擴建工程
2008年8月黑龍江省副省長孫堯及省市領導視察科技園
2008年9月黨委書記高軍帶隊赴上海楊浦區考察學習科技園建設
2008年10月與上海楊浦區共同舉辦“三區融合、聯動發展”研討會
2008年11月哈爾濱市委書記杜宇新視察科技園
2008年12月省委書記吉炳軒視察科技園
2009年1月成立哈爾濱理工大學科技園管理有限公司
2009年2月哈爾濱市長張孝廉主持市長辦公會推進科技園建設工作
高軍簡介
高軍,1952年出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帶頭人。主要從事青年知識分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發展、執政黨建設等研究。現任哈爾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黑龍江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國務院學位辦學科通訊評審專家、黑龍江省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專家、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副會長、省高等教育學會學生就業工作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省遠程教育學會網絡教育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期刊編委會主任。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省科技公關項目等課題20余項,在《高校理論戰線》、《科學社會主義》、《管理現代化》、《學習與探索》、《理論探討》、《學術交流》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曾獲黑龍江省第十二屆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等多項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