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比其他國家承辦世博會的經驗,來揭示世博會的經濟意義是通常的研究思路。6月21日,國金證券策略分析師徐煒在上海舉辦的新浪金麒麟——新滬商海派沙龍上,通過分析日本大阪世博會對關西經濟圈的形成所做出的貢獻,得出世博會將助推區域經濟與上海產業轉型的結論。
世博促進區域經濟帶形成
1970年,日本大阪舉辦了主題為“人類的進步與和諧”的世博會,在舉辦的183天內,近6422萬人次參觀了大阪世博會,相當于當時日本人口的二分之一。大阪世博會的舉辦不僅提高了城市的國際知名度,世博會引發的投資和消費也拉動了地方經濟增長。
而日本更借舉辦世博會的機會,著意以大阪市作為關西地帶的中心城市,在產業、經濟、文化、技術等各個領域進行“關西一體化”的嘗試。主要是通過建設軌道交通、高檔住宅等基礎設施,建立商業設施、旅游、景點、文化交流場所及商務活動中心等,完善國際級環境和人際交往環境,從而形成了特殊的“關西經濟帶”。
同時,關西地區也由原先的重工業產業為中心轉變為高科技產業、信息產業、物流產業、商貿產業、會展產業、金融服務產業、環保產業和中介產業,加快現代服務業的國際化步伐,形成以大阪為中心,半徑約50公里范圍內的大阪城市圈。
拉動消費服務業最明顯
從產業的視角可以進一步揭示世博對于經濟更具體的影響。日本政府曾委托三菱研究所對1985年筑波世博會做過詳細的研究,筑波世博會共吸引了2000萬人到場,世博會相關支出(11579億日元)大約占到1985年日本GDP的0.4%,測算得出的產出(23163億日元)是直接投入的1.9倍。
從投入的角度看,筑波世博會投入的產業集中度較高,基礎設施投資占了近一半的份額,其后是服務業也占了30%的份額。而產出方面所涉及的行業范圍更加寬泛,受益最多的行業主要是基礎設施、服務業、商業貿易、建筑等相關行業。
再追蹤其他國家世博會的經濟效應,根據對1974在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縣舉行的環境世博會的研究結論顯示,直接面向500多萬參觀者的企業在世博會中受益最高,零售貿易業(包括餐飲、其他零售等)獲得總量達到0.44億美元的收入,占比超過30%。其次是大類服務業(包括娛樂設施、賓館等)獲得了0.33億美元的收入。
通過以上世博會的研究,可以得到基本地結論:世博會對經濟的影響主要集中在舉辦城市所在的區域,拉動的主要產業集中在受益于前期投資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建筑行業,以及受益于當期消費帶動的商業、餐飲、服務等行業,其中對消費服務業的拉動最為明顯。
將推動上海產業轉型
在“大都市圈”理論創始人、法國地理經濟學家戈特曼1976年的《世界體系中的城市群》中曾經就把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城市帶作為世界第六城市群。從上海經濟的近期表現來看,工業生產的劇烈下滑,使得上海的第三產業比重占比突破了60%。盡管這種第三產業比重的上升,主要是受到世界經濟環境的沖擊所致,但從中也可以看出上海經濟正在經歷著艱難的轉型。
通過與香港的對比,可以看出上海在發展上仍有很大空間。在產業構成上,香港的第三產業占經濟的比重已經突破了90%,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典型特征就是服務業比重基本都在70%以上。此外,香港主導產業的發展也比較清晰,四大主導產業占經濟的比重已經達到了57%。香港目前在維護航運、金融中心的前提下,正大力發展旅游業。而上海要發展成為規劃中的國際化大都市,突破口無疑是在第三產業。
坐落于長三角龍頭位置的上海經濟具有先發優勢,同時還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如“兩個中心”等,加上世博會的舉辦,沒有理由不對上海的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給與積極的態度。
徐煒表示,“如果把眼光放得再遠一點,那么我們會看到以上海為首的長三角經濟圈的發展同樣值得期待”。目前江蘇浙江的優勢在于制造業,中低端服務業可以基本自給,但缺乏高端服務業,而上海將承擔起這個龍頭的作用,提供以航運、金融、旅游消費等為主的高級服務業。○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