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九部委發文優先買國貨 > 正文
西方指責中國搞保護主義 專家稱是為國貨討回公道
“買國貨”被外媒炒成貿易保護
本報駐美國、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管克江 青 木 本報特約記者 張貴余 本報記者 于景浩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包括發改委在內的中國九部委聯合發文,要求在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的招標中優先采購國貨。消息傳出后,這個被國外媒體稱為“買國貨”的條款遭到西方媒體的“圍攻”,指責中國搞貿易保護主義的聲音一下子大起來,然而一名熟悉WTO貿易規則的專家1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九部委的文件能否和“買國貨”條款劃上等號仍有待商榷,況且在中國地方政府采購中,洋貨享受超國民待遇,而國貨則受到不公正待遇,中國政府的政策是對國貨遭受歧視的一種糾正,符合WTO“無歧視”的公平原則。
外媒指中國搞貿易保護主義
英國《金融時報》17日報道稱,中國出臺“買國貨”的政策必將會引發與貿易伙伴之間的緊張關系,而且加劇世界范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情緒。報道還援引在華歐盟商會主席伍特克的話說:“對這一討論我們感到困惑,尤其是在中國的歐洲公司并沒有從政府刺激計劃中直接得到好處。”美國翰宇國際律師事務所在北京的合伙人齊默曼也說:“凡是歧視外國產品和服務的任何舉動都是貿易保護主義。”
《澳大利亞人報》17日以“中國‘購買國貨’條款打擊經濟復蘇”為題發表評論文章稱,中國政府的保護主義舉動,將會搞亂全球經濟恢復步伐。經濟學家早已警告說,任何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都將會讓世界回到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時代,并將世界經濟推向無底深淵。
美聯社16日的報道說,在譴責美國“購買國貨”條款后,中國自己也采取這種政策,這將加劇同貿易伙伴的緊張。《華爾街日報》17日援引中國美國商會主席華金的話稱,“中國已傾向于貿易保護主義”。
德國《世界報》17日以“貿易保護主義:北京命令購買中國貨”為題指出,這項措施將使中國產品在國內得到特權。德國《南德意志報》17日的報道稱,中國這項政策是美國“只買美國貨”后的又一貿易“毒藥”,并表示中國政府此舉是對世界自由貿易的沉重打擊。報道哀嘆道:“中國曾是世界經濟復蘇的希望。現在,希望終止。”
專家稱外媒誤讀中國政策
針對外媒的尖銳批評,中國WTO研究會常務理事何偉文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個所謂的“買國貨”條款事實上并非對外國貨的限制和歧視,恰恰相反,在中國遭受非國民待遇的正是中國貨。
《環球時報》記者從相關消息人士了解到,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9部委早在5月26日聯合發布有關通知,對工程建設招投標監管工作進行統一部署。通知表示,目前在我國裝備制造業招標采購活動當中,通過在招標文件當中設置歧視性的條件,限制國產設備使用的做法比較突出,在一些領域還相當嚴重。而且這種國貨歧視現象不是近期才有,多年以來一直存在。因此,有必要對政府采購等行為進行規范,鼓勵采購國貨。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趙萍也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觀念是洋貨優于國貨,這也造成了國貨在國內反而遭受非國民待遇的窘境。九部委的政策是對這一現象的糾正,無論金融危機有沒有發生,中國都會這樣做,和貿易保護主義沒有關系。
《金融時報》的報道也承認,中國政府接到了來自國內行業協會的申訴稱,地方政府在經濟刺激計劃相關的采購中,偏袒外國供應商。瑞士信貸駐中國首席經濟師陶冬表示:“在中國,地方政府的確有偏愛外國產品的傾向,但考慮到自由貿易對中國的經濟是如此重要,這不是目前中國應該向世界其他國家發出的恰當信息。”《華爾街日報》則表示,中國的刺激方案提高了原材料和大宗商品進口,這讓巴西和澳大利亞等資源大國從中受益,然而其他國家獲得提振的期待卻落空了。專家稱,這可能是一些西方感覺酸溜溜的重要原因之一。
完全符合WTO原則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現在貿易全球化程度非常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至于中國一些地方采購中將組裝奔馳寶馬列為國貨,美國化程度很高的聯想電腦,卻被美國政府排除在采購清單之外。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趙萍認為,政府采購用的是納稅人的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這根本無可厚非。事實上,考慮到運輸成本等問題,各國政府采購都會采取就近采購的原則,這樣做既經濟又環保。
中國WTO研究會常務理事何偉文也表示,國外媒體稱中國搞貿易保護主義顯然是對九部委條文的一種誤讀。早在今年2月份,商務部就明確表示,中國不會步美“買美國貨”的后塵,決不搞“買中國貨”。中國的行為是對國貨在國內遭受歧視討回一個公道,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這完全符合WTO“無歧視”和“國民待遇”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