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武巖生
就在歐美等國銀行業依舊被流動性緊縮的陰霾所籠罩時,我國銀行業上演了改革開放以來銀行信貸的罕有歷史:最新的數據顯示,1-4月份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5.17萬億元,同比多增3.37萬億元。自去年11月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來,半年時間里我國共新增貸款超過6萬億元。
規模急劇“膨脹”的新增信貸資金給經濟注入了活力,但也引發了各界擔憂:有多少貸款進入實體經濟,有多少貸款被分流、套取?
審計署近期調查結果表明,新增信貸并沒有全部流入實體經濟,在此背景下,銀監會對信貸投放近日始現“明松暗緊”的之勢。同時開出多個“藥方”,嚴格規范新增貸款用途及流向,明確指向“信貸虛火”。
借貸≠放貸
貸款資金將直接劃入最終賬戶
銀監會昨日發布《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在固定資產貸款中,單筆金額超過項目總投資5%,或超過500萬元的,原則上要求采用貸款人受托支付方式,《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六個月后施行。
銀監會相關人士表示,上述規定是對現行貸款規則的補充,目的是堵塞信貸管理環節的漏洞,增加挪用貸款的操作成本,從而減少貸款被挪用的風險。
中信銀行信貸部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固定資產貸款的放貸對象是企事業法人或國家規定可以作為借款人的其他組織機構,“固定資產”就是會計準則中核準可作為固定資產的硬件,一般包含企業廠房、機器設備、車輛等。
為了便于理解新政,該工作人員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比如一家鋼鐵廠向銀行申請貸款用于購買原材料,按照目前“借款人自主支付”的政策,銀行會把這筆貸款打到該企業賬號,對于這筆錢是否真正購買了原料,銀行無從得知;而實施“貸款人受托支付”后,銀行將直接把錢打到企業購買鐵礦石的上游廠家賬號。“這樣可以保證貸款真正用于生產,用于拉動實體經濟,而沒有挪作他用,甚至進入投資市場”。“過去,銀行無法完全控制貸款的去向,而強制實行貸款人受托支付后,可以使銀行更密切地參與到貸款過程中。”同時,這位銀行人士表示,固定資產貸款的額度都比較大,500萬元的貸款金額限制不算高,也就是說大部分貸款項目將可以被監控。
銀監會相關人士也表示,這一規定只是底線,各銀行可以根據《辦法》制定各自的實施細則。
樓市小陽春霧里開花
銀監會頻頻放風嚴卡房貸
企業貸款如此,房地產乃至個人消費信貸也有從緊態勢。
自從3月份以來,各地樓市普遍出現了回暖跡象,不但成交量在升,不少樓盤也試探性地小幅抬高樓價。而與這種回暖形成對照的是,銀行對房地產商的項目開發貸款始終謹慎。
記者了解到,石家莊西部某房產項目,已經認購幾百套,而銀行方面一直沒有對其項目開發貸款放貸,并且按揭貸款一筆也沒有放出。“我們對樓市的回暖持謹慎觀望態度,覺得這種回暖根基尚不穩固,所以延緩放貸”,某商業銀行一家支行負責城建的行長告訴記者。
銀行的這種謹慎態度,實際上和監管層態度是一致的。
銀監會上周曾明確表態,除了要求商業銀行控制房地產開發貸款的權重,還強調了各地要繼續規范二套房貸的措施。
事實上,在此次銀監會表態之前,近期銀行已經相繼收緊對二套房貸的審查,如上海銀監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業務的通知》,要求在滬中外資商業銀行嚴格執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業務首付款比例和利率規定,嚴禁變相放寬貸款條件。
北京部分樓盤的高退房率也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重視。目前一些銀行已開始規范個人貸款業務操作流程,如嚴格落實面談面簽制度,以認真核對客戶身份;嚴格落實貸款條件,對期房嚴格落實預登記制度,對二手房貸款、抵押貸款落實抵押后發放貸款等。
嚴查違規操作
票據“空轉”進入監管視野
此外,同樣占用銀行信貸額度的票據融資異常增高,也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重視。
權威人士透露,銀監會和央行對票據融資的檢查發現了一些問題,在一季度新增的1.48萬億票據融資中,存在“空轉”的現象,未流入實體經濟的占比大約為20%。
據業內人士介紹,所謂“空轉”,就是沒有發生真實貿易,而是通過買賣銀行承兌匯票,套取銀行貸款、利用目前銀行基準利率與票據貼現利率倒掛的現象牟取利益。
對于票據“空轉”,審計署提示了危害:這不僅影響金融對實體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虛增了銀行存貸規模,也加大了銀行系統性風險。審計署還表示,有關部門和銀行正在研究制定改進辦法。
據知情人士透露,銀監會已對票據貼現等業務加強了篩查,嚴查違規現象,一切沒有貿易背景的票據貼現都將不被允許。此外,銀行柜臺人員不得與票據中介機構接觸。
政策暗暗收緊
規范信貸新政或將陸續出臺
上述和信貸有關的從緊政策取向,其實并非偶然。近期銀行間不斷有消息傳出,稱銀監會要收緊信貸,并將推新措施確保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有消息表明,在《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之后,銀監會仍將陸續出臺信貸新政,或保持從緊的政策取向。而有權威媒體報道,《流動資金貸款管理辦法》、《個人貸款管理辦法》和《銀行業金融機構項目融資業務指引》等新規將陸續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