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中國大豆產業對外反擊戰 > 正文
有專家悲觀預測,10年后或許在市場上難覓國產非轉基因豆豆油,這才是真正的盛世危言。南山/CFP
科技工作者在選育國產豆種。新華社發
放任不管,豆農經不起低價洋大豆的沖擊;國儲收購,油脂加工企業不堪成本重負
■導語
海關總署5月12日公布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4月份中國大豆進口量為371萬噸,同比增長55.2%。此前數據顯示,中國2009年第一季度大豆累計進口量為1015萬噸,同比增長30.4%。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急轉直下,國內大豆價格難以幸免,豆農遭受重創。自2008年11月開始,中國開始實施收儲政策。海關總署的報告指出:“中國收儲政策形成‘價格高地’,在全球交易慘淡的情況下大批量的低價大豆流向中國,使中國大豆月度進口量連續保持5個月超過300萬噸。”
進口大豆與國產大豆之間的“戰火”已經蔓延到了中國大豆生產主產區黑龍江。有報道稱,國產大豆賤賣導致油脂加工企業大面積停產,中國大豆產業已陷入危機境地。放任不管,則豆農經不起進口低價大豆的沖擊;國儲收購,則油脂加工企業不堪成本重負。兩種局面最終都會導致國產大豆種植和市場的巨幅萎縮。
國產大豆岌岌可危!記者采訪時,有專家甚至悲觀地預言,如果任由目前局面發展,10年后或許在市場上難覓國產非轉基因豆豆油,20年后或許所有豆制品都將被轉基因大豆充斥。
國產大豆真是無路可走嗎?廣東珠江橋生物科技公司總經理吳惠玲告訴記者,“相比轉基因大豆,國產大豆油脂含量低,不利于油脂加工;但蛋白質含量高,在醬油、豆制品等領域仍大有可為。”其公司堅持使用黑龍江的有機大豆為原料生產的有機醬油,銷往歐洲的出口數量成兩倍增長之勢。
一季度黑龍江進口激增84.5倍,大豆業告急
黑龍江一季度大豆進口量激增84.5倍!國家海關總署統計數據一出引起一片嘩然。東北地區是我國大豆的主產區,但今年以來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的大豆進口量均出現了激增,一季度上述三個省份分別進口大豆44.1萬噸、37.3萬噸和28萬噸,同比增幅分別達到了84.5倍、2.6倍和1.6倍。
“1996年時(國產大豆量)基本可以滿足國內需求,那時還不需要進口。”黑龍江大豆協會產業發展部部長王小語在電話中向本報記者回憶道,“2003年時(黑龍江大豆)還可以供應到河北一帶。”
提到現狀,他無奈地嘆了口氣,“南方油脂加工企業已經全面進入了黑龍江,現在你隨便去哪個超市看看,食用油幾乎都是那些有外資背景的大品牌充斥著,而本地原來叫得響的(品牌)比較難找了。”
主產區進口大豆的激增背景是國內進口大豆量的高速增長。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中國2009年第一季度大豆累計進口量為1015萬噸,同比增長30.4%。去年下半年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急轉直下,國內大豆價格難以幸免,中國豆農遭受重創。自2008年11月開始,在中國收儲政策的帶動下,全球大批量的低價大豆流向中國“價格高地”。到4月底時,進口和國產大豆每噸差價一度高達600元。“在全球交易慘淡的情況下大批量的低價大豆流向中國,使中國大豆月度進口量連續保持5個月超過300萬噸。”海關總署的報告指出。
海關總署稱,當前大豆行業的發展狀況應引起足夠重視。其中一點就是,國內大豆主產區的豆油和豆粕市場被轉基因產品占領。國產大豆價格每噸高出進口大豆約500元人民幣,導致黑龍江省內以國產大豆為原料的壓榨企業因無利可圖紛紛停產限產,這為轉基因豆油豆粕占領該地區市場提供了可乘之機。
海關總署的上述報告指出,目前轉基因大豆產品在黑龍江省的市場份額迅速擴大,其中豆油占黑龍江市場份額的80%,國產大豆油只有20%,豆粕市場90%左右是轉基因豆粕,與2008年年初非轉基因產品占大部分的形勢相比剛好相反。
“國儲糧政策的出臺當然很及時,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目前狀況稍微緩解,但王小語還是輕松不起來,如果豆農賣不出豆勢必會影響到下一輪大豆種植規模;而油脂加工企業的倒閉以及豆油等市場的喪失最終又將會把國產大豆逼上絕境。事實上,國產大豆加工企業已經危機四伏。
油脂企業產區優勢蕩然無存,不堪成本重壓“倒戈”
“我們在恢復生產。”黑龍江陽霖集團油脂二廠廠長張寶財近日告訴記者。隨著需求的回暖,特別是中國龐大的收儲計劃的實施,國際大豆價格開始回升,國內外大豆價格差開始縮小,國內加工企業終于回到了成本“同一起跑線”。這只是短暫的“平靜”,更多的時候,張寶財擔心的是買不到豆或虧本生產。
“如果要形容黑龍江油脂加工企業的生存狀態,那就是‘飽一頓饑一頓’。”王小語不無憂慮地表示,產區油脂加工企業的優勢正一步一步地喪失,而這一切主要是源于低價進口大豆的沖擊。
受金融危機沖擊,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進口大豆的價格一路下跌,達到每噸3000元,今年2月下旬,國際大豆期貨市場進入新一輪下滑通道,每噸進口大豆到達大連港口的價格只有2900多元。受進口大豆價格影響,黑龍江省內大豆價格也一路走低,從去年7月份的3.05元/斤,下跌到10月份的1.50元/斤。
“趁著低價,企業終于吃飽了一頓。”王小語說,“但這又損害了豆農的利益,低價會挫傷他們下一輪種植的積極性。”
“豆農的平均成本為1.65元左右,也就是他們的盈虧平衡點。”張寶財告訴記者,當價格跌得厲害時,豆農開始惜售,加工企業為原料而發愁。
國家開始出手了。2008年10月,國家糧食臨時收儲計劃出臺,在主產區以保護價收購。但這使得國產大豆和進口大豆之間的價差陡然拉大。到4月底時,國產大豆市場價格在國儲大豆的帶動下價格一直維持在3700元/噸,而進口大豆抵港價格已低至3100元/噸,進口大豆和國產大豆之間每噸差價達到600元。
海關總署的報告指出:“中國實施收儲政策形成‘價格高地’,在全球交易慘淡的情況下大批量的低價大豆流向中國,使中國大豆月度進口量連續保持5個月超過300萬噸。”
國內外價格的倒掛,成本的劣勢使得黑龍江油脂加工企業瞬間陷入困境。由于國產大豆成本過高,為了減少虧損,他們只能選擇停產。“(黑龍江)油脂企業原來都是用國產大豆。進口大豆運進來成本要加4-5分錢(每斤),還有其他倉儲成本等等,以前是劃不來的。”王小語表示。
但迫于生存壓力,一些企業開始在沿海建廠,轉而加工進口轉基因大豆。作為黑龍江最大的油脂加工企業,被稱為國產大豆“最后守望者”的九三油脂集團,今年第一季度成為進口大豆最多的黑龍江企業。九三集團負責人透露,該集團只有沿海3座工廠處于盈利狀態。
“加工企業的困境仍然沒有解決。”王小語表示。據其估算,由于國儲收購以及食品加工等渠道消化,到今年七八月份,市場上的國產大豆將基本消化完畢。屆時,黑龍江油脂加工企業將面臨無料可用的境地。“這樣也將使得轉基因大豆加工極易進一步占領北方市場,使得產業鏈更加脆弱。”
跨國糧食巨頭步步緊逼,大豆定價權缺失
海關總署稱,今年一季度我國進口大豆八成以上來自美國,其余為阿根廷和巴西。從這三個國家進口的大豆中,又幾乎全是轉基因大豆。轉基因大豆無論是單產量還是出油率,對國產非轉基因大豆都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在豆油這塊,留給國產大豆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王小語說。
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從豆農、加工企業到專家,幾乎異口同聲地指出是“轉基因大豆”以及背后的跨國糧食巨頭。
自從2002年中國按照加入世貿組織時的承諾,取消大豆的進口關稅和配額限制之后,東北油脂企業的噩夢便開始了。成立十年來幾乎沒遇到過虧損的九三集團從2005年以來出現了嚴重虧損,總經理田仁禮4月底曾透露,當時東北的油脂加工廠已經悉數停工。
“事實上,我國今年大豆豐產,算不上緊缺,之所以大幅進口,完全是因為內外出現了價差。”東征期貨大豆玉米分析師王愛華分析道。“國產大豆的出油率要低于美國大豆,價格又比國外的高,國內的加工企業自然選擇購買進口大豆來榨油,進口量高攀不足為奇。”
早在入世前的2001年,中國的大豆市場開始完全開放。四大跨國糧食巨頭“ABCD”(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開始逐漸在中國浮出水面。通過利用轉基因大豆,四大跨國糧商在國內大豆市場一路攻城略地。不止一個業內人士稱,它們實際已控制了我國進口大豆80%的貨源,控制了70%的大豆實際加工能力。2008年的數據顯示,在全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外資收購、參股控制了64家,占總數的66%。跨國糧商已經滲入到種植、貿易、流通等各個領域。
廣發期貨分析師袁健斌對記者表示:“國產大豆生產能力只有1500萬噸左右,自給率不足30%,嚴重依賴進口。國內的大豆價格是根據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價格變動。我國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卻沒有大豆定價權。”
去年8月曾傳出“豐益國際斥資30億美元收購東北大豆”,后未得到證實。但堅持從黑龍江進豆的廣東珠江橋早就開始擔憂原料的穩定性問題了。總經理吳惠玲說:“我們的產品賣得很好,但是我們覺得原料供給的風險越來越大。”據她透露,珠江橋已經在尋求多條腿走路,準備開發其他糧食品種的產品。
■探索出路
大力發展國產高品質大豆豆制品深加工
在我國糧食體系中,大豆是唯一完全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熊啟泉教授告訴記者:“人們更多地把大豆看作是經濟作物而不是糧食作物。”他認為,由于大豆從種植到加工制造,產業鏈長、深加工環節多,有更多的獲得附加值的機會,這也是外資特別青睞的原因。
在廣發期貨分析師袁健斌看來,造成中國大豆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國內剛性需求增長快,而產量卻保持穩定,使得需求缺口逐漸放大,必須要依賴進口來彌補。“但過高的進口依存度,必然導致國內大豆價格易受到進口大豆價格的沖擊。”
難道要放棄國產非轉基因大豆嗎?“這個肯定不可能!”王小語表示,作為大豆的發源國,幾千年的歷史證明,國產大豆一直是優良品種。“而轉基因大豆對人體的影響還沒有定論。”他還補充說,“轉基因大豆專利權被國際資本牢牢控制,中國還要向他們購買。”
國產大豆的出路在何方?“國產大豆要充分發揮其優勢。”廣東珠江橋總經理吳惠玲認為,轉基因大豆通過改變基因使得油脂含量人為增高,在榨油方面,國產傳統大豆優勢逐步喪失,但國產大豆蛋白質含量高,營養價值豐富,適合開展醬油、豆制品等領域的深加工。由于公司秉承“天然、健康、美味”的理念,珠江橋醬油一直堅持只從黑龍江購進種植技術要求更高的有機國產大豆。“相比購買進口大豆,我們的成本要增加200元一噸。”其綠色品牌之路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吳告訴記者,他們的高端醬油能賣到28元/瓶,而市場上同容量的普通醬油只賣4元左右。
“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優勢還沒有完全被發掘出來。”吳惠玲表示,因為其幾乎沒有受到污染,且營養價值豐富。珠江橋生產的醬油在國外受到追捧,“金融危機對我們幾乎沒有影響,我們的新產品在荷蘭、瑞典等市場的出口量增加了兩倍!”
她說,在國外特別是歐洲,出于對安全和質量的重視,消費者對有機綠色食品的認可度很高,“國外有很多有機食品專賣店,北京、上海也開始出現了”。她樂觀地表示,對國產有機大豆的市場需求肯定會越來越大。
“國產大豆的價格就應該比轉基因的高。”吳惠玲希望有關部門和行業加強對消費者的教育,同時應當強制要求企業在食品包裝上明確標識“是否含轉基因”。“歐盟這一點做得很好。”
出路
調整戰略,走特色產業化之路
國產非轉基因大豆未來命運如何,正是振興中國大豆業最為關鍵的因素。而如果國產大豆產量萎縮,中國僅有的在非轉基因大豆上的定價優勢也將喪失。在王小語看來,既然必須要“與狼共舞”,那么就得加強修煉自身內功。“國家應當從戰略角度出發,制定一些長遠規劃,加大對大豆產業的引導與扶持。”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豆遺傳育種專家蓋鈞鎰在中國—國際可持續大豆發展研討會上提出,我國大豆產業主要任務是必須發展規模化種植,依靠科學技術發展中國大豆產業。國家應從政策上立足國內解決大豆供應問題,穩定大豆市場,從而在國際上逐步取得大豆的發言權,建立完善、及時、可靠的信息服務和預警機構。他說:“政府應該采取措施對大豆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從大豆育種、選種到種植,到銷售、物流,到下游工業,推進大豆產業一體化程度;鼓勵和支持建立大豆產業基金,用市場的方法推動大豆產業的轉型和整合。”
5月10日,由中國大豆產業協會發起的大豆產業化體制和機制創新試點啟動儀式在大慶市林甸縣舉行。至此,東北大豆的產業化試點增加到了4個,除大慶外,其余三處分布在齊齊哈爾市的克東縣、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黑龍江農墾總局紅星農場。參與試點工作的王小語介紹,試點將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致力于提高大豆的生產率,促進規模化種植,降低成本。
這些試點的創立被看作旨在拯救國產大豆的又一舉措。但要解開國產大豆困境的死結,實現中國大豆產業的自我救贖還有更多更遠的路要走。
■記者觀察
中國非轉基因大豆生產不能放棄
面對國產大豆危機,我們應當看到,中國的非轉基因大豆作為一種寶貴資源,不僅不能放棄,而應加以保護和發揚。中國應該培育非轉基因大豆及其產品在國內和國際上的競爭力。加快非轉基因大豆生產出口基地建設,靠非轉基因這一品牌確立自己在世界大豆品種中的地位,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重新奪回國產大豆的定價權。
事實上,大豆深加工領域廣闊,國產大豆蛋白質豐富,不必在出油率這一棵樹上吊死。因此要加快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深加工產業的發展,國內已經有一些企業意識到了非轉基因大豆加工產業的巨大前景,加工產品由原來單一的豆粕、大豆食用油發展到大豆胚芽、天然VE、大豆甾醇、大豆皂甙、大豆異黃酮等高新科技、高營養保健產品。
不過,黑龍江大豆協會產業發展部部長王小語告訴記者,黑龍江的大豆加工企業也在嘗試,但由于規模較小,缺乏知名品牌,而導致議價能力低下。這些豆制品出口到日本、荷蘭等國家時,往往遭受對方壓價,利潤十分有限。他認為,國家在推動本土豆制品加工企業走規模化、品牌化道路的過程中仍大有可為。
放眼國內,除中糧外,我們的糧油食品企業沒有一家的實力可以和四大跨國糧商相提并論,強弱對話中,弱者自然難以占到便宜。因此,大豆定價權喪失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缺乏在國際貿易中具有話語權的世界級企業。
外資的進入對于中國油脂行業來說并不是洪水猛獸,只要我們的大豆產業通過對自身能力的修煉,降低生產成本,改變經營思路,培養我們自己的“豆業航母”,增強我們的競爭力,最終一定會走出低谷。
2008年9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鼓勵內資企業通過兼并、重組,促進資源整合,培育一批加工量2000噸/日以上,產、加、銷一體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豆油脂加工企業(集團)。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在豆業的“陣痛期”過去之后,中國的油脂業會出現幾個真正能與外資抗衡的糧食巨頭,到那時,現在面臨的困境也許就是我國油脂行業的一個新的起點和轉型契機。
專題撰文本報記者黃應來
實習生唐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