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4月29日電(記者姚玉潔、鄭曉奕)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29日在此間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權威解讀《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意見》提出,到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
從1992年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首次正式見諸中央文件,到此次專門以國務院文件的形式明確戰略地位、具體內涵和目標任務,17年,夢想照進現實,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藍圖今日“定稿”。
上海經濟的新引擎
“這是中央首次以國務院文件的形式,明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國家戰略定位,從抽象到具體、從概念到內涵,從原則到具體路徑,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輪廓日益清晰。”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國平說,“這是繼浦東開發開放之后,上海迎來的又一次歷史性重大機遇,為‘后危機時代’上海乃至全國的發展提振了信心。”
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吳建融表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國家戰略定調,意味著上海將逐漸更換經濟增長引擎。在持續20多年的高速增長以后,傳統制造業、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等原來推進上海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逐漸衰減,上海迫切需要完成結構升級,以現代服務業和現代制造業為新的增長動力。“而金融無疑是現代經濟的核心。”
上海市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上海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長僅為3.1%,增幅比2008年同期回落逾8個百分點,低于6.1%的全國平均水平。
“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不僅是上海轉型的內在需要,也是我國應對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舉措。”吳建融說。
金融危機不僅在短期內導致中國因外需萎縮而對實體經濟造成巨大沖擊,更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大量消耗資源能源、高度依賴外部需求的增長模式顯然不可持續,中國必須加快改革、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又為中國提供了機遇,中國將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并逐漸向國際儲備貨幣邁進。
金融創新最具“含金量”
備受金融界關注的是,“意見”賦予了上海在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創新先行先試的重要責任,顯著加大了對上海在金融領域先行先試的支持力度。
上海將有望在債券、期貨、金融衍生工具等一系列金融產品創新領域率先“吃螃蟹”。意見提出,探索推進上海服務長三角地區非上市公眾公司股份轉讓的有效途徑,研究建立不同市場和層次間上市公司轉板機制,適時啟動符合條件的境外企業發行人民幣股票,積極發展再保險市場,等等。
“文件的每一條都有很高的含金量。每一個金融創新產品,都有很多工作要做,上海將據此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和細則。”周國平說。他透露,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產品試點甚至境外企業發行人民幣債券,都在研究醞釀中。
此前,上海已被確定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城市,這不僅為上海本地金融機構提供了新的業務發展空間,提升其競爭力,也有利于上海逐漸成為人民幣結算清算中心,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加速器。
“綠色通道”助推建設進程
而對于地方官員而言,此次國務院發布的《意見》中最有價值的一條,或許是其明確了要在國家層面建立健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指導協調機制,“建立由發展改革委牽頭,有關部門參加的協調機制,加強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指導、協調和服務”,進一步細化相關政策措施,認真研究解決推進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方星海說,我國的金融業態是集中統一監管,全國一體化,沒有市場分割,監管標準、市場準入也都是一樣的。但上海在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有很多地方要突破,比如說新產品推出、新機構引進、市場的開放等等,這些都需要中央層面來做決策。另一方面,現代金融混業經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證券、債券、保險、信托等不同業態之間的交叉也越來越多。
“這些問題都不是上海能解決的,所以一定要在中央層面建立一個機制,來共同落實這個國務院的文件。”他說。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結構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劍峰認為,以往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一個潛在障礙就在于,所有金融審批權集中在北京。《意見》此次明確建立國家層面協調機制,不是說中央對地方放權,而是透露出優化政府與市場關系的信號,通過部門協作促進金融市場化,同時加強基于市場理念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