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國日報》4月23日報道: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昨天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金融危機降低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意愿,多數企業表示短期內不愿增加投資或表示持觀望狀態,但是,決大多數企業表示海外投資將是他們長期的發展策略。
專家表示,盡管今年一季度中國幾起海外并購大案值得關注,但他們只是個案,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熱潮并沒有到來,并預期,今年年末全球經濟回暖時,海外投資熱潮有望出現。
貿促會昨天發布2008年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報告,這一報告歷時4個月,并抽取1,104家外向型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
報告結果顯示,起源于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造成了重大影響,有接近85%的企業表示金融危機對海外投資有影響,40%的企業表示有重大影響。
在這一背景下,僅有7%的企業表示會增加對外投資的金額,有8%的企業表示要轉移投資的所在國或者改變投資行業,不少企業對金融危機后對外投資表示觀望態度。
僅有40%的企業預期在未來兩年會增加對外投資,也有40%的企業表示不會投資,這反映了中國企業面臨當前金融危機帶來的風險采取了比較謹慎的態度,報告說。
另外,有超過50%的紡織服裝鞋帽企業表示未來兩年不再對外投資,而信息技術企業和資源開發企業的投資意愿相對強些。
但是盡管各行業對外投資的目的差異大,但是他們都把對外投資當作一個長期發展戰略。擴張市場是他們的主要目的,其次是獲取國外技術和管理經驗,其他還包括降低成本等。
這一結果與近來大家所期待的中國將掀起海外投資熱潮似乎不相吻合。今年一季度中國大企業不斷出手收購海外行業巨頭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部分專家認為2009年將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熱潮。
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頭兩個月不到的時間,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已有22起,涉及金額超過200億美元。這一金額較去年同期上漲了2%,也是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并購涉及許多中國和海外的大企業。五礦集團以17億美元現金收購了全球第二大的鋅礦企業——澳大利亞資源公司(OZ Minerals)。已經擁有力拓9%股權的中國鋁業以195億美元現金注資澳大利亞礦業另一家巨頭力拓礦業公司。中鋁這筆195億美元的投資成為中國企業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海外投資。
但是莫尼塔首席宏觀分析師蘇暢卻認為,這些都只是個案,并不能代表中國海外投資的現狀,更不能說明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熱潮已經到來。 “全球經濟形勢低迷的背景之下,風險居高不下,中國企業是不會輕易出手的。最近的案例涉及的大多數都是資源型企業,也都是通過并購的方式出現的,”他解釋道。
據報告顯示,在海外投資的中國企業以制造業,信息技術以及紡織業為主,而且在海外建立銷售辦事處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最常見的形式,大約有超過半數的企業這么做,而通過并購對外投資的企業不到8%,并購還沒有成為主流的選擇,至少在3到5年內不會成為趨勢。
當被問到海外投資熱潮何時會出現的時候,蘇暢說,“只有當外部經濟穩定復蘇了以后,至少是今年第四季度以后,這種勢頭才有可能出現。勞動密集型企業將是這個熱潮的推動者。”
普華永道的一個最新報道也是持同樣的觀點,報告說,全球經濟復蘇之時也就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反彈之日。
除了經濟環境,海外的投資環境以及融資問題也是困繞以及阻礙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原因。據報告顯示,受訪企業表示對外投資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外國消費者對中國產品質量和安全性存在擔心,融資困難,缺乏對新市場法規和風險的了解等。
貿促會湖北分會的副會長孫延斌也說,今年以來湖北省海外投資有放緩的跡象,擔心環境不好,以及融資難是最大的兩個問題。
推動“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實施走出去戰略”曾被國家總理溫家寶在今年兩會期間反復提到,可見中國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對海外投資戰略的重視。
國家各部門近來也不斷制定各種政策來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今年3月,商務部宣布將其海外投資項目的審批權下放到各地方。但是貿促會的報告卻顯示,被訪企業對中國的相關政策,尤其是信貸保險以及外匯管理政策的滿意度很低,盡管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對海外的投資環境感到滿意。
國家外匯管理局資本司副司長孫魯軍在今天北京召開的第三屆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上承認,“現在企業走出去最大的困難是融資難,外匯管理局會加大重視政策創新的力度,簡化境外投資放款程序,放寬放款支持。”
今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從2002年到2007年,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平均年增速達到60%,截止2008年年底,中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1,300億美元。而2008年,我國對外投資逆勢上揚,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達406.5億美元,同比增長63.6%。
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據貿促會報告顯示,中國企業投資規模還是很小,被訪企業中約有三分之二的企業表示現有對外投資規模小于500萬美元,對外投資超1,000萬美元的企業僅占20%。
在未來的3到5年,受訪企業擬對外投資的規模仍然較小,有超過60%的企業預期未來3到5年的投資規模在100萬美元以下。東南亞仍然是海外投資的首選。(中國日報記者 丁清芬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