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炒匯事件問責升溫,榮智健終告離職,但曾經獨領風騷的“窗口”公司中信泰富何去何從仍存懸念
《財經》駐香港記者 王端 本刊記者 陳慧穎/文
4月8日下午6時15分,67歲的榮智健乘坐一輛灰白色私家車,從香港金鐘中信大廈駛出。面對眾多傳媒記者的包圍,車子加速駛去,坐在車上的榮智健用手抵著車窗,神色黯然。
十分鐘后,中信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常振明乘坐一輛商務車快速離開。坐于后排中間位置的常振明,神情嚴峻。
大約下午6時50分,中信泰富董事總經理范鴻齡坐車駛出大廈,他則與傳媒揮手致意。
因為去年9月投資外匯衍生工具釀下巨虧,并引發嚴重后果,榮智健在當日的董事會上辭去了中信泰富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碼:00267,下稱中信泰富)主席一職。被視為榮智健心腹的董事總經理范鴻齡,亦隨之辭任。
中信泰富將由素有“救火隊長”之稱的常振明暫時接管。這不是他第一次臨危受命。2000年,中信嘉華銀行因原董事長金德琴貪污受賄;翌年,常振明出任總裁一職,大行改革,令公司盈利大增。2004年,中國建設銀行前行長張恩照案發,常振明調任行長一職,率該行完成財務重組、股份制改造及海外上市。
榮智健的辭任則在外界預料之中。但壓垮榮智健的“最后一根稻草”,是4月3日下午,香港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數名探員對中信泰富總部大規模的搜查行動。香港警方的高調介入,標志事件有可能觸犯刑律。
中信泰富自4月3日上午11時,以待發布股價敏感消息為由停牌。當日晚間8時發表公告,證實了警方的行動。
4月9日復牌當日,中信泰富股價開市后低見9.05港元,下跌4.4%;但其后股價回升,一度高見11.24港元,急升19%;收市股價出現回吐,報收10.62港元,全日升幅為12.14%,顯示市場對榮氏辭任消息總體持正面態度。
被迫退位
4月8日,中信泰富召開董事會,討論主席榮智健的去留問題。榮智健在辭職信中稱,香港警方日前對中信泰富總部進行搜查,要求本公司及其董事提供資金,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影響。“面對這個現實,相信退位讓賢,對本公司最為有利。”
同日,范鴻齡也辭任中信泰富董事總經理一職。范鴻齡在辭職信中指出,與榮智健共事20年,深感榮幸,也極為難忘。在榮智健請辭的同時,亦是他辭任的適當時間。
兩人的請辭于當日即時生效,下午5時半在香港交易所發布了公告。
中信泰富去年10月曝出澳元衍生品投資巨虧的消息后,中信泰富財務董事張立憲及財務總監周志賢立即引咎辭職。但市場一直就誰應真正為此負責、榮智健是否應該離任議論紛紛。現在對于榮智健的辭職,多位投資界人士均認為“屬意料之中”。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Wilson Tong向《財經》記者表示,從公司治理角度看,榮智健先前就應該辭職,至少要對其領導的過失負責。
此次直接引發榮辭職的,卻是香港警方的行動。早于2008年12月中即有消息傳出,香港警方正在調查中信泰富。當時中信泰富則回應,警方未與公司或者管理層接觸有關事宜。
今年1月2日,中信泰富對外公告,公司董事正接受證監部門調查。當時,中信集團一位內部高層曾向《財經》記者表示,警方的調查令其“驚訝”,但仍不相信相關人士會被刑事起訴。
3月25日,即中信泰富公布2008年業績之時,榮智健曾出席新聞發布會。當被問及會否辭去主席職務時,他表示,“我現在仍是公司董事長,是否辭職由董事局決定”;至于何人需要對外匯事件負責,榮智健則表示,需待證監會調查結果公布。
出人意料的是,調查事件不斷升級。4月3日上午9時許,香港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高調地趕赴中信泰富總部進行搜查,從辦公室搬走不少文件及電腦。
中信泰富隨后發布公告,證實了警方搜查的消息。公告指出,警方要求公司及其董事就2007年及2008年簽訂的外匯合約,及由2007年7月1日至2009年3月16日發出的公告提供若干資料,以調查他們是否存在違規行為。
警方的這一行動震動京港兩地。香港《明報》4月9日發表評論,用詞嚴厲。社論指出,“個別企業興衰事小,香港國際中心的聲譽事大,只要秉承‘港事港辦’,中信泰富事件的處理和解決,才能最符合兩地的最大利益。”評論說,希望警方的調查不受任何干擾處理此事。
警方介入后,中信集團董事長孔丹緊急南下,于4月7日上午亮相香港中信大廈進行“善后”及人事任免。
“此次警方高調搜查公司總部,應該已掌握較確鑿的證據。”一位接近中信泰富的人士推測說。
香港一名資深大律師告訴《財經》記者,如果說證監會早前的調查是針對公司治理及追究領導責任,那警方的調查則表明有關董事可能觸犯刑律。
根據中信泰富的公告,警方的調查主要集中于公司董事是否做出虛假陳述,以及香港普通法提及的串謀欺詐。香港一名接近證監會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對于虛假陳述的調查,可能是針對有董事對公司投資大量外匯衍生工具的事件表示“不知情”。此外,中信泰富在記者會上公布,早在2008年9月7日已察覺外匯合約帶來潛在風險,但在9月9日仍發布“財務或交易狀況概無出現任何重大不利變動”的通函。
對于串謀詐騙的調查,上述人士指出,可能是針對公司投資大量衍生工具錄得虧損,在財務數據或報表上涉嫌造假。
根據香港相關法律,串謀詐騙的最高刑罰為監禁14年,而對于公司董事虛假陳述最高刑罰為10年。若根據香港《證券及期貨條例》,虛假陳述最高刑罰為罰款1000萬港元,或監禁10年。
“窗口”時代的終結
在香港,榮氏家族的影響力不僅來自于其家族的歷史,也不在榮智健愛名駒、擁有私人飛機的行頭,更在于榮氏家族以及中信集團在香港回歸和發展史上所獨有的地位。事實上,榮家與中信集團的關系因為歷史原因,源遠流長,錯綜糾纏。
眾所周知,中信集團正是由榮智健之父、曾任國家副主席的榮毅仁在1979年一手創辦,成為金融領域的改革開放“窗口”。1978年,榮智健南下香港,與親屬一同經營電子廠。1987年,榮智健加入中國國際信托(香港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信香港),擔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據香港傳媒披露,當時榮智健向中信集團提出兩個要求,一是人事決策權,二是經營決策權。1990年,中信香港“借殼”泰富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在港上市,改名中信泰富,持股比例49%。
1991年,中信香港將國泰航空有限公司12.5%的權益,以及澳門電訊有限公司20%的權益注入中信泰富。此后,榮智健以中信泰富批股獲得資金,收購大昌貿易行有限公司(下稱大昌行)36%的股權,并于次年將大昌行變成全資子公司。
依此模式,中信香港又陸續收購了香港電訊、化學廢料處理中心、香港西區隧道有限公司、香港東區海底隧道公路段等公司的權益。公司市值不斷擴大,于1992年成為香港恒生指數成份股,是當時香港市場上具有中資背景、最為著名的藍籌股代表。
“當時的中信泰富不歸任何條條塊塊管,有政策和財務上的靈活性,在香港回歸的特殊時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正是中信泰富當年成功的根本原因。”一位熟悉中信泰富歷史的人士對《財經》記者說。
1996年12月,中信集團以市盈率19.7倍,即每股33港元的價格出讓3.3億股,售予榮智健為首的中信泰富管理層18%的股份,使得中信集團在中信泰富的持股降至26.45%。此次交易金額為108億港元,為當時轟動全港的管理層收購案。據《財經》記者了解,榮智健等人的出資來源,絕大部分來自于其個人在香港銀行以股權為抵押的融資,少部分是從中信集團獲得的融資。
從這時起,雖然中信泰富仍由中信集團相對控股,卻刻上了榮氏家族的深深烙印。不過,在榮氏遇到困難之時,中信集團仍給予了鼎力之助。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中信泰富的股價一路下跌,榮智健等人在香港銀行的股權融資貸款需要追加抵押品,但個人已無力支付。據《財經》記者了解,當時榮智健向中信求助,曾獲得10.625億港元的貸款支持,利息10%。“兩年后,這10.625億港幣的借款全部還清。”中信集團一位負責人稱。
雖然度過了這一危機,“但隨著中國經濟的整體起飛,中信泰富‘窗口’公司的特殊作用日益消減。起初,中信泰富尚有資金和人脈的優勢,掉頭轉而投資內地經濟,也做了不少成功的投資,但隨著時日推延,中信泰富的優勢漸衰。”前述人士說。
2000年后,中信泰富曾經想進入內地電信領域,但最終不了了之。近年又大舉拓展特鋼業務,在收購江陰興澄鋼廠、新冶鋼、石家莊鋼廠等企業的股權之后,中信泰富開始意識到上游鐵礦石供應的問題。2006年3月,中信泰富購入位處西澳洲潛在的逾60億噸磁鐵礦石開采權,后又收購合共17艘將要建造的船舶。
由于磁鐵礦項目的支出,對澳元產生需求,也由此埋下了投資外匯衍生工具巨虧的伏筆。
后榮智健時代
在榮智健離去后,中信泰富不僅需要財務、人事上的重組,戰略和業務的重整也不可避免。
中信泰富2008年10月20日披露了投資外匯衍生品而釀成逾百億港元虧損的消息,隨后中信集團對中信泰富伸出援手,救援方案已于去年12月24日完成,其中包括中信集團按116.25億港元價格購買中信泰富可轉債,及以約務更替方式為中信泰富承擔91.55億港元的澳元杠桿外匯合同損失。可轉債到期轉股后,中信集團將獲得中信泰富14.5億股股份,持有中信泰富股份將從原來的29%上升為57.56%,成為絕對控股股東。
今年3月25日,中信泰富發布2008年年報稱,公司全年凈虧損126.62億港元,其中外匯合同所導致的變現及市場公允值的稅后虧損,為146.32億港元。
這份年報亦披露,澳洲鐵礦項目要推遲一年投產。“中信泰富是澳洲磁鐵礦項目的控股股東,從公司管理到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澳洲鐵礦項目將是繼澳元合同之后,考驗中信集團的又一個難題。”有關市場人士分析。
在常振明接任中信泰富董事長一職后,中信泰富最新的董事會名單包括16人,其中兩人為新面孔。
3月25日,公司宣布委任兩名非執行董事。其中一名為53歲的張極井,現為中國中信集團公司董事、總經理助理及戰略與計劃部主任。另外一位是46歲的居偉民,現為中信集團董事及財務總監,同時擔任中信信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中信證券、中信銀行、亞洲衛星控股有限公司等公司的非執行董事。
在新一輪的董事會調整中,榮智健之子榮明杰仍然保留董事席位。目前榮智健仍持有中信泰富11.53%的股份。
對于常振明一人兼任主席及董事總經理二職,一位接近中信泰富的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由于常振明在中信集團還擔任要職,料董事總經理一職只屬過渡性質,之后會另覓人選。
中信泰富管理層的變更,令投資者重拾部分信心。但摩根大通分析師吳希凌認為,管理層的變動對公司僅是投資者恢復信心的第一步,中信泰富能否獲得中信集團的更多支持,如注入資產等,現在為時尚早。因此摩根大通給予“減持”評級。
花旗也給出了“賣出”的評級,并在報告中指出,“我們認為新董事長將會加速中信泰富非核心資產的剝離過程,可能涉及的項目包括電廠、香港隧道和國泰航空。然而,常振明需要花些時間來考慮如何改善中信泰富目前糟糕的資產負債水平。2009年100億港元的投資和94億港元的到期債務將要用掉中信泰富52%的現金及銀行授信額度。”
香港一名外資基金經理告訴《財經》記者:“常振明坐鎮中信泰富,短期可以穩定投資者的信心;但中長期看,由于公司本身業務混雜,中信集團會否對其業務作出調整及整合,加之警方調查的深入,公司未來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
去年11月,常振明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前一陣每天接到很多電話,問我們東西隧道要不要賣,大昌行要不要賣。我們的態度很明確,不會在這個時候賣中信泰富的任何資產。我相信,度過這場危機的中信泰富,還是個很好的公司。”
中信泰富雖然為綜合實業企業,但缺乏重點核心業務,投資散而亂,且不少業務和中信集團有重合。此前,中信集團的工作小組,已對中信泰富核心業務做了全面評估,這些業務包括香港東西兩隧道、國泰航空、澳門電訊、大昌行(香港糧油食品及消費品貿易)、中信1616,內地的九家電廠、三個特鋼制造廠、澳洲鐵礦以及內地房地產等。
市場人士分析,常振明接掌后,可能以特鋼、鐵礦等作為中信泰富重點發展業務,和中信集團重合的業務則面臨整合。
本刊特約記者王楠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