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袁偉華
三月份經濟數據正式出爐之前,一條由消息人士透露的信息先震驚了市場,據稱3月份全國新增貸款再創新高,達到1.87萬億元。如果此數據屬實,意味著3月貸款增量同比增幅達659.84%。
A 新增貸款再創新高出人意料
央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3月28日表示,根據3月份已過去20天的情況看,3月份中國貸款投放規模增量依然很大,3月份新增貸款仍將延續前兩月“爆炸式”增長的勢頭。
不過2月份新增貸款繼續高達1.07萬億之后,有不少觀點認為此后月度新增貸款增幅將逐漸下降。但誰也想不到的是,3月數字竟然和預期差距如此懸殊。從最初的8000億元版本到后來盛傳的1萬億元,再到如今傳出的1.87萬億元版本,盡管各不相同,但3月新增貸款的“超預期”已不容置疑。
數據顯示,今年1、2月份,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增貸款分別達到1.62萬億元和1.07萬億元。票據融資則分別達到6239億元和4870億元,占當月新增信貸分別達到38%和45%。伴隨數字一同傳出的消息顯示,3月票據融資在新增貸款中占比下降,貸款結構有所改善。
B 信貸再放量是否還在合理范圍?
西南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董先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信貸快速增長是經濟回暖的正常需要,因此3月信貸放量很正常。
董先安進一步表示,在防范危機和促進經濟回暖的大背景之下,“資金需要”比“量”的限制更為重要。因此不存在1.87萬億是否合理和用完全年貸款額度的問題,“如果經濟形勢持續好轉,對于信貸的需求進一步加大,完全有可能繼續擴大信貸的投放額度。”
不過,《財經》高級評論員劉杉意見則相對謹慎。在采訪中劉杉表示,這樣的貸款增量已經不很合理。劉杉告訴記者,一般銀行一季度信貸的發放一般為全年的70%,但現在,部分國有銀行已經完成全年貸款額度的90%。“特殊時期可以放寬信貸限制的觀點多少有些片面。”劉杉表示,“信貸發放過快可能有利于短期內增長,但是經濟發展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因此我們對于日后可能出現的風險仍要保持警惕。”
C 全年貸款用盡 下半年“彈藥”何來
據一位銀行業內人士透露,3月商業銀行的主要信貸投放仍舊是4萬億元的配套項目。分析人士認為,新增貸款盡管仍保持天量,但投向短期內不會改變,依然會集中在一些“國字號”的大項目之上。
劉杉對本報記者表示,信貸投放結構不合理是中國經濟的痼疾,短期內指望新增貸款向中小企業傾斜是不現實的。而現實情況下新增信貸將客觀上有利于經濟的復蘇。
除了投向問題之外,更令人關注的是按照如此的貸款增速,下半年“彈藥”將從何而來?劉杉認為,信貸發放過快的最大負面影響就是可能會出現后續資金跟不上的情況。“如果按照現在的情況估計,下半年銀行資金面能否滿足新增的貸款需求值得懷疑。”劉杉表示,“因此關于后期的貨幣政策走向,我認為降息的必要性不大,但調高存款準備金率還是必要的。”
東方證券分析師認為,全年新增貸款可能超過此前的預期,達到7萬億至8萬億元。
D 用通脹預期治理通縮?
信貸激增的另一個預期影響就是流動性過剩。由于我國政府項目和國營企業在經濟中仍然舉足輕重,即使在經濟下行的周期中,中國金融機構的貸款意愿遠高于其他國家。據估計,今年第一季度金融機構新增貸款規模可能超過4萬億元,與去年全年新增的4.9萬億元已相去不遠。充裕的流動性和較低的資金成本,增加了市場對今年下半年通脹的預期。
劉杉告訴記者,此前我國一直利用貿易順差帶來的外匯儲備差額來加大流動性,但現在,貿易順差已經不能持續,銀行信貸成為另一個重要渠道。為了滿足經濟回暖帶來的資金需求,信貸增量擴大并造成流動性過大可能性極大。“通脹將有可能導致經濟進入滯脹階段,處理起來難度將更大。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通縮的壓力似乎更大一些。”劉杉表示,而《財經》分析員沈明高也表示,通貨緊縮是經濟復蘇的最大敵人,應對通縮的一個辦法是制造通脹預期,不過有一點必須意識到,即通過制造通脹預期的方式來治理通縮是危險的。